一代学术巨擘的思考见地
辛民
01-21 09:1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梁启超身上有太多的标签。

他曾是一名习八股的旧式读书人,一度成为被人嘲笑的“保皇派”;他又是一位变革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民国初年的司法总长,护国运动的组织和参与者;他还倡导过“小说界革命”,更亲自操刀写了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经典讲读三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11月版 《儒家哲学七讲》 《阳明心学七讲》 《先秦诸子七讲》

他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清华四导师”之一,蔡锷、陈独秀、胡适、徐志摩等后学、弟子、门生数不胜数;晚年多种疾病并发,但还是坚持讲演、著述。他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台。”

他还是一位发明家、翻译者,“中华民族”“新中国”“国民”“经济”“金融”“组织”“干部”“莎士比亚”等词汇,或是他引进、首倡,或是经他用过之后便发扬光大,流传开来。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文中说“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开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之先河。

这么多标签之中,“多变”似乎是其百科全书式人物形象的另一种诠释。政治主张由拥君,到君主立宪,再到虚君共和,再到共和,一变再变。学术上亦是“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对待国学西学也似乎前后说法不一,为人诟病。但其实,他二十多岁就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的思想、身份的新旧转换,正是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代的一个缩影。梁启超本人,是研究中国百年现代化的不可多得的一个样本。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斯人远去已近一个世纪,然其生前所面临的、提出的一些问题,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关注与探讨,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巨大激荡之下,如何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对之进行现代性的转化。

在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峰期,梁启超站在“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缠斗的风口浪尖,以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角、世界主义的眼光与“新民”的宗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展开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梁启超这样表述他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本系列名为“梁启超经典讲读系列”,顾名思义,是从梁启超论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相关著述和演讲中精选相关内容汇编而成,初辑三种,分别为《先秦诸子七讲》《儒家哲学七讲》《阳明心学七讲》。书中语言平白质朴,一代学术巨擘的思考见地,普通人亦可研读意会。

梁启超曾告诫学子说:“青年诸君啊!须知学问的殖民地丰富得很,到处可以容你做哥伦布,只看你有无志气有无耐性罢了。”

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辛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