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沉重的,但当她一旦以醒来雄狮的怒吼抖掉重负,并以背负过沉重历史的脊梁开拓未来,前程注定是灿烂而辉煌的。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华大地到处都印刻了剑与火、血与泪、恨与仇的历史记忆。
内伶仃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也曾接受过战斗的洗礼。2010年春天,是深圳经济特区迎来的第30个春天。内伶仃岛上一派春意盎然。
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花儿绽放灿烂的笑容。
观赏着美丽景色、感受着和平阳光的人们,难以相信60年前在这座小岛上发生的一切。
1950年4月18日,此时的新中国已经成立半年多了,然而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才全境解放。宝安解放的真正标志,就是这一天发生在内伶仃岛上的那场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天壤悬殊的情况下创造了军事奇迹的经典战例。
宝安县境内的国民党官兵1000多人退守到内伶仃岛。接到攻打内伶仃岛命令的是来自第四野战军、从东北战场一路打到南海的驻粤某团。
这支一路神勇的英雄部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敌人装备有27艘军舰,还有空中战机支援,而我方没有装备军舰和飞机;
一路南下的“旱鸭子”如何渡海作战?着实让人发愁。然而我军发扬人民军队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展开了一系列的有效准备与部署:
在蛇口海岸沿线布设30门榴弹炮,构筑起进攻炮兵阵地;
由宝安县帮助筹集海湾村等村民的渔船、商船200多艘,组成“混合舰队”,村民纷纷报名参加战斗;部队官兵下海进行游泳和抢滩登陆训练;作战室制作了内伶仃岛沙盘,组织作战人员摆兵布阵,研究登陆地点、敌方阵地位置、追敌航线等。
4月18日拂晓,向内伶仃岛发起总攻的战斗打响了。30门榴弹炮同声齐发,天空一片火红,火舌直冲岛上;满载官兵的船队从赤湾出发,在渔民的协助下向岛上进发。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队行进十分顺利。仅用40分钟便抵达内伶仃岛尖峰山脚下,部队迅速从南湾抢滩登陆。
敌军虽然有重炮、军舰和飞机配合,但看到我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冲上岛来,知道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只好乘军舰逃窜。来不及登船逃跑的100多守军成了我军的俘虏。
接下来的场景更让敌军发懵,他们以为上了军舰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我军又乘5艘商船下海追敌,与敌军的27艘军舰在伶仃洋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
我军商船冲到敌军军舰附近后,军舰视线受限,火力失去优势,我军官兵以冲锋枪、手榴弹等近战优势对敌舰进行猛烈攻击,敌军见势不妙,便边抵抗边后撤,向万山群岛逃去。
这场战斗,我军创造了以木制商船击沉两艘敌舰的辉煌战例和军事奇迹;
这场战斗,我军歼敌100多名,俘敌100多名;
这场战斗,我军16名官兵血洒海疆,英勇牺牲。这些官兵从中国的最北部一路打到南海,穿越了整个中国,就在共和国盼来胜利黎明、迎接胜利曙光的时候永远地离去了,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今天,烈士的英名、所在部队、职务、年龄、籍贯、入伍时间、入党年月及立功受奖等情况,永远地镌刻在深圳市南山区中山公园内的“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上。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也见证了深圳的变迁,曾经三易地址。1950年5月20日,解放军某部在宝安县城南门建立了“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并写下当时的战斗经过和牺牲烈士的情况。1980年8月,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需要,迁移至宝安县城校场,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9月公布“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期间,深圳的发展日新月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瞬间显现在深南大道旁边,由于交通噪音大,不便于市民前往,经深圳市政府与省文物部门批准,拆除原碑,在中山公园内重建,于1995年8月1日解放军建军68周年之际建成揭幕。纪念碑高8.5米,气势庄严,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书写。每年的清明节,许多市民自发地来到这里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
2010年春天,一位曾经在1997年7月1日作为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一名军官随部队进驻香港履行神圣使命的军人,与曾经参与过内伶仃岛战斗的一位老军人见面,两代军人热情相拥,百感交集。老一代军人说:“60年前,香港还是英军驻守,内伶仃岛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哨阵地,今天香港回归祖国了,我们海疆的视线也更加开阔了。”新一代军人说:“老一辈出生入死,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却那一场战斗。”
6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岛上悠闲漫步,观风赏景,为什么还要去谈论那些远去的战事呢?
因为,战争与和平、奋斗与幸福、苦难与甘甜,总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着的。有人说,如果没有军队不就没有战争了吗,世界不就和平了吗,因为军队是为战争而来的;也有人说,如果没有军队,世界又将变得更加无序,因而军队应该是为和平而生的。
欢快歌唱的鸟儿又是否知道,它们的前辈们曾经为了躲避枪林弹雨而远去他乡,直到后来小岛恢复了以往的宁静才又从远方归来。
绽放着灿烂笑容的花儿又是否知道,它们的祖先们在经历了“战火烧不尽”的悲壮岁月之后,又迎来了“春风吹又生”的孕育与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颜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