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对现 摄
作为深圳摄影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何煌友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他的影像记录给深圳发展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视觉文本。何煌友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摄影事业的文艺工作者。何煌友之所以能作出杰出的成绩和贡献,除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之外,与亲人们的极大支持和付出也有密切的关系。
才子佳人在部队喜结连理
何煌友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1938年他出生于原宝安县横岗西坑村,何煌友家的祖屋就在横岗西坑村。他的祖父有五个儿子,父亲一辈大多去到南洋或者香港发展,他的父母亲也常年在香港谋生。1955年,何煌友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在部队生活中,何煌友认真钻研摄影艺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工作和生活情景,在长期的实地拍摄过程中他不断总结提升了自己的摄影技术。
在部队,何煌友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当年何煌友的部队从东北转战西南,参加贵昆铁路建设。那时他在铁道兵25团,师部在云南宣威县城。刘惠华是宣威县花灯团的名演员,不但戏演得好,论颜值也是宣威乃至曲靖地区的一朵花。逢年过节,地方政府定派慰问团慰问子弟兵。何煌友在团部是文化干事,接待慰问团是他的任务。看了几次刘惠华参加的精彩演出,何煌友就默默喜欢上了刘惠华。在25团,何煌友是出了名的才子,领导看他两个年轻人挺登对,就牵线做媒。1969年春节,他们结婚了。
转业继续摄影事业 妻子无悔照顾家庭
1970年,何煌友转业,分配到当时的宝安县文化馆工作。他重新拿起相机,继续摄影事业。全县的拍摄任务、采访、制作他一条龙全包,任务很繁重。何煌友每月20天左右在乡下,回来几天在暗房。家里的事情几乎由刘惠华全包了,一个女人忙得不亦乐乎。女儿和两个儿子出生后,刘惠华的压力更大了。那时的深圳是只有三万人的边陲小镇,生活条件艰苦。何家的住房只有10平方米,捡树叶、买煤球、接小孩、上下班,刘惠华成天像风火轮似地转个不停,但是她始终没有怨言。
为了何煌友的事业,全家付出很大。1975年《广东画报》借调何煌友三个月到海南岛采访,完成几个专题报道。期间,深圳连下暴雨,家里的水快涨上床了,东西全漂起来,出不了门,做不了饭,水还在涨。这么关键的时刻何煌友却在外地,刘惠华急了,拆下门板摆到桌子和箱子上面,三个小孩:一个六岁,一个四岁,一个才一岁多,母子四人坐在门板上哭……
为了拍好照片牺牲家庭利益
何煌友为深圳乃至中国摄影事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成绩和荣誉,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庭谋取过任何利益,为了拍好照片,有时甚至可以牺牲家庭利益。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拍摄一张能反映“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的照片,何煌友在单位分房子时特意选择了一套“傻子才会选的”顶楼。当时刘惠华很不理解,但是何煌友坚持选顶楼。最终他用了3年时间捕捉到理想的景观,完成了那幅艺术与寓意俱佳的杰作《春雷》。
1980年,何煌友不顾妻子反对毅然离开了文化馆创办深圳摄影学会,因此错过了分房子的机会。由于长期出差和工作繁忙,过度操劳,他长期有头痛,心脏也有问题,即使晚年也不顾医生的劝阻,常年埋头工作,整理深圳历史照片。
镜头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多个“第一次”
深圳经济特区腾飞的前20年是何煌友一生中最激动的岁月,挖罗湖山、建核电站、国贸大厦封顶、友谊商城开业、地王大厦动工……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奠基、封顶、开业都牵动着何煌友的心,他的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太多的第一次:第一个春节花会、第一场商品展销会、第一次深圳书市……正是因为何煌友的这种执着和实干精神,才让深圳以及改革开放的变革历程得以在图像上被生动地记录下来。
“他一直想通过摄影留住深圳整个城市的记忆”
“父亲从小就教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其实在他从事摄影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他都会克服。”2013年4月17日,何煌友因病去世,但是在何威眼中,父亲何煌友这种精神从小就影响着他们,“他一直想通过摄影,留住深圳整个城市的记忆”。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摄影艺术熏陶,何威就能理解他的情怀所在。“最主要是出于他对家乡——深圳的热爱,对摄影事业的追求。”何威说,到了后来,何煌友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才上,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推动深圳摄影事业发展。
何煌友生前看着三个孩子成长起来先后安家立业为人父母,这些都让何煌友满足和欣慰。为此,他特别制作了一本画册《我的一家》,里面有饱含深情又充满乐天精神的记述。何煌友寄语孩子们,期盼他们珍惜时光、奋发图强、营造和谐家庭。他相信:何家一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来源:深圳晚报)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