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潘鲁生艺术特展在深圳展出
晶报记者 谢晨星
01-06 13:14

“深圳是中国设计的风向标,也是设计领域的关键节点,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现代向当代转型,从对生活方式高质量的要求求,深圳都是地标式的城市。深圳的先行示范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是在文化、艺术、前沿思想等领域,释放着城市的魅力。”目前,“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作为深圳设计界的老朋友,著名文化学者潘鲁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参与深圳设计,亲历深圳设计的逐步发展。

凭借对深圳艺术设计的关怀,潘鲁生在深圳举办“走进田野”主题展,是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姊妹篇,本次移展深圳,双展联璧,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精神上的返乡旅程。潘鲁生也表示:“我这个展就是为深圳市民去做的。”

“期待深圳设计能把数字艺术及智能制造和传统工艺结合”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包括艺术作品、田野文献、衍生设计三个展示单元,在延续国博展览中“民间”、“田野”与“艺术”、“设计”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一批彩墨、纤维、综合材料新作、丰富了田野文献、增加了衍生设计。这些艺术与设计作品取材于田野民艺,回归于生活日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既是一个民间艺术与民俗文物的珍品展,也是一个充满民间意蕴与审美情感的艺术创作展,还是一个卷帙繁盛、硕果累累的个人研究成果展。

潘鲁生与深圳渊源深厚,曾亲历深圳申请“设计之都”、举办中国设计大展等深圳设计大事件,他提到,深圳设计不要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与生活最密切,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日常,如果能将生活日常与创意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市场非常之大,“中国的文化设计产业就是来自于传统来自于日常,我期待,能把数字艺术及智能制造和传统工艺结合,有可能走出一条深圳之路。”

“设计不仅是产业和产品,更多是文化的注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潘鲁生有感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日渐消逝的境况,毅然走向民间,从田野中收集整理民艺资料,研究深蕴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以民间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作品。

异域的风景、敦煌的造像、大湾区的街景、民俗的影像,还有种种看似抽象的线条、符号等等,成为潘鲁生不同阶段倾心表现的题材;水墨、绳墨、水彩、大漆、陶瓷、纤维都是他信手取用的材料。在他的创作中,蕴含着民间的话语、生活现场的景象、古老文明中岁月蚀刻出的纹样图案印记。正如潘鲁生所说,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呈现我的作品,透过画的凝视,展开属于田野、来自生活、带着民间和久远文明律动的对话。

潘鲁生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民间文艺保护与创作实践。出版《民艺学论纲》《手艺农村》《设计论》《美在乡村》等学术专著。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手艺农村扶贫计划”和“为人民而设计”的教育理念,创建“中国民艺博物馆”。在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方面,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美术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展馆举办个展。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在展览序言中评价,“只有人在民间、心在民间,他的学术才充满活力;只有深爱民间、心爱民间,他才会不断地呼吁到民间去!走进田野,只有和自己的人民与文化在一起,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潘鲁生也在采访中指出,“从文化创意层面,要更多关心民众生活,关心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设计不仅是产业和产品,更多是文化的注入,两者结合,就有可能走向中国文化新的高峰。”

“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应当是全国性的”

作为民间文化的“淘金人”,潘鲁生和他的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走遍了大江南北平原山村,访谈记录,采集整理,抢救保护,去重新挖掘、发现在工业化、商品化的浪潮冲击下被遗弃的老手艺、老物件,并把它们捐赠给博物馆美术馆,编纂成图书出版物,撰写成研究心得和理论著述,用以传播、研讨和交流。

本次展览系统性展示这些田野文献,传统民艺藏品涵盖山东大鱼盘、民间服饰绣品、民居雕刻、年画剪纸、华县皮影等来自山东、广东、山西等全国多个地区,包括传统刺绣、木刻、年画、皮影、灯具等丰富的工艺门类。

潘鲁生表示,“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应当是全国性的,是面向更加广袤的中华大地、丝路山川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弘扬,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也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认为,作为艺术家的潘鲁生植根于他所涉猎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启发,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于突破既定的创作程式,在纤维艺术、彩墨艺术、陶瓷绘画等领域不懈探索,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当代美术作品,在实践中完成了传统图式的当代性转换,也对质朴的民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创新性转化。

在此次展览的“衍生设计”版块,集中呈现潘鲁生对设计与民间艺术融合发展的新思考。在他看来,设计需要回溯文脉,植根生活。民间文艺保护要存真,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同时一定要有创新和衍生。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自身艺术创作中衍生的设计,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传统的、人文的、艺术的存在经由设计融入今天的生活,最终扎根在文化与生活的深处。正如此次展览中呈现的衍生设计品,它们是设计之“物”,更是探索之“路”,通向最广阔的、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田野。

深圳是年轻的城市,该如何向青少年推广传统文化?潘鲁生表示,青少年的教育关键在基础教育,“我在每个展览上真诚期待中小学生能多看,在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去寻找现代的图示,寻找现代的符号。传统的、民间的,和当代的、时尚的,并不矛盾,关键是中国语境的,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推广和宣传。”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作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承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

展览期间,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同步举办了《民艺语境——潘鲁生艺术创作》《田野之路——潘鲁生民艺调研四十年》《创意设计——潘鲁生艺术与文创》三场学术研讨会,集中探讨了潘鲁生的艺术创作成就及对中国民艺研究的贡献。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谢晨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