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疯抢“爱因斯坦的脑子”?销量100万+,这些虚拟产品你买过吗

读特客户端综合
2024-01-05 11:2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怎么也没想到,“爱因斯坦的脑子”会成为一种商品,被挂在网购平台上,售价每个0.01元到3元不等,已卖出超过10万单。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怎么也没想到,“爱因斯坦的脑子”会成为一种商品,被挂在网购平台上,售价每个0.01元到3元不等,已卖出超过10万单。

临近期末考,浙江某高校学生郑宁一边忙着复习,一边在某电商平台花0.5元下单了“爱因斯坦的脑子”。“其实就是商家陪聊,拍下后闲聊了两句,卖家就点了‘无需物流发货’。”郑宁告诉中新健康,她是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商品简介,出于好奇和图个吉利的心态,选择了下单试试。

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后,商家与郑宁的聊天。受访者供图

在电商平台上,不少店家都在售卖该商品,销量最高的一家已售出超9万单。点进详情页面,商家解释称,商品为虚拟产品,拍下后自动发货,购买后提供娱乐聊天服务,娱乐项目,介意者慎拍。

评论区里则有不少有趣的反馈:有人要看买家秀,有人在问副作用,有人好奇“买了这个真能变聪明吗?”有人评价“有用,四级考了一百分”,当然,也有“老实人”的真诚回答:“就是图个乐而已”。

争论之外,虚拟情绪商品仍在走红。为啥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类商品对调节情绪有作用吗?这种新业态又有哪些问题待解?

虚拟情绪商品花样百出

有商品销量超百万

除了“爱因斯坦的脑子”,还有“虚拟蚊子”“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树洞陪聊”......不少千奇百怪的虚拟情绪商品,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激增。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约等于交“智商税”,但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购买这类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纾解,也是有价值的。

电商平台上,五花八门的虚拟情绪商品。

“虚拟蚊子”的销量更是达到了100万+,顾客下单后指定服务对象,根据客户要求,商家会添加指定对象的联系方式进行服务,为其送上一首由“嗡嗡嗡”组成的一大段文字的“蚊子歌”,常常让被服务对象哭笑不得。

类似的商品还有“野生大象”“野生霸王龙”等虚拟产品,商家标注“大象”会自动寻路、“霸王龙”已打疫苗等有趣的介绍,顾客购买后就可以与客服开启一段轻松无厘头的聊天,通过一种另类的方式解压。

诸如此类的虚拟情绪产品让年轻人收获了更加多样化的体验,同样也催生了一大批解压新产品和新服务。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切除恋爱脑”也受到网友热捧。在商家的宣传中,下单“切除恋爱脑”,就会有医生晚上顺着网线去切除恋爱脑;下单“好运喷雾”,就能在生活中获得好运。


网上热卖的虚拟情绪产品

尽管这些商品五花八门,点进商品详情就会发现,几乎都是提供聊天服务。看似开玩笑一般的商品爆火,折射出是当代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逐。

“情绪商品”这门生意

真有这么好做吗?

早在2021年,监督拖延症的生意便风靡一时。浙江温州一个大学生团队专门在网上提供监督服务,顾客接单后,监督员按照一日计划到时提醒,要求打卡,以达到帮助顾客自律的目的。除了基础的监督服务,监督员还能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唐僧”的人设最为唠叨,监督员以“贫僧”的语气,连续几十条信息轰炸,劝诫“施主”不要拖延。

店铺主理人余本钦从2018年开店,头两年,每个月只能接100多单。2021年5月,这门生意开始受到媒体大量关注,单量大增。店铺规模迅速扩张,后备的监督员数量达到2000名,最多时,同时给400名监督员发工资,店铺每月营业额超过30万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店铺的生意红火了几个月,很快没落下来。“只能赚点小钱,不能作为一个生意去看待,来得快去得也快。”余本钦说。很多下单的顾客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等新鲜劲过去,全新的“奇怪”商品涌现,“监督服务”便不会再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的脑子”经历了相似的走红路径。2023年12月25日,网购平台公布2023十大商品名单,“爱因斯坦的脑子”名列第一位,这几天,媒体集中关注这类情绪产品。3天时间,店铺中产品销量从7万多增加到9万多,流量带动效果惊人。店主始料未及,在客服消息留言称:“小店有点火,消息有点多,回复慢见谅。”

虚拟情绪产品的生意,一方面讲究实效,产品需要真正给购买者带来情绪价值,另一方面讲究新奇,被激发好奇心之后,人们会自然产生下单冲动,较低的价格也给体验提供便利条件。不过一旦创意被模仿和复制,在无法构筑技术门槛和专业壁垒的情况下,随着入局者增多,生意必定难做。

“情绪商品”有一定作用

但要防止依赖和沉迷

对于“情绪消费”火热的现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心理咨询师王留锋认为,解压体验对于人们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安慰剂效应’。可能源于人们内心的孤独、无聊、渴望被认同和追求新鲜感等心理需求。”王留锋认为,购买虚拟情绪产品,可以获得一种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快乐和满足感往往也是“虚拟”的,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获得满足。

对于不少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商品买单的情况,王留锋认为,这种情况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于情绪情感状态的调整需求。年轻人往往面临着学习、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扰,需要正确调整情绪状态,以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王留锋建议,年轻人要积极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动力和支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亲朋好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适当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生活的乐趣,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要学会冷静思考,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

商品可以虚拟,规则不能缺失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商品可以虚拟,规则不能缺失。虚拟的商品虽然能够带来精神上的舒缓,但在现实世界中仍然要受到法律的诘问。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但以“爱因斯坦的脑子”为代表的虚拟商品,因为其商品特点,只有“以假乱真”,一本正经地宣传本身做不到的增长智力、转运等效果,才能让消费者买单,相关行为游离于法律规定之外。

目前虚拟商品的市场完全依靠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才能运转,一旦有消费者较真起来,相关商家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反广告法、消费者保护法等法律。

省消保委呼吁:商家或平台在售卖虚拟商品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应当在商品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虚拟商品进行统一标注或下单时进行提醒等方式,告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以免发生消费纠纷。

有关平台应当切实履行管理义务,密切关注这一新兴消费品的投诉舆情,结合实际对其管理售后拿出章程,让虚拟商品有规可循。

省消保委也提醒购买虚拟商品的消费者们,虚拟商品并不能真正改变物质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还是要靠自己辛勤的付出。

(综合来源:中国新闻网、扬子晚报、深圳晚报、文汇报)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