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野,扎根生活!“潘鲁生艺术特展”在深圳两馆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1-03 19:5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透过民艺之门,发现人间大美。由深圳市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承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支持的“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于1月3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文化学者王鲁湘等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领导、嘉宾通过纪录片《到民间去》,跟随着潘鲁生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田野,探寻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并一同欣赏了由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团队共同带来的开幕时装秀。时装作品包括《门神纳福》《鲁班线韵》《云冈纹彩》《彩墨祥瑞》四个专题,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以潘鲁生教授的艺术创作为素材设计的45套时装作品。这些艺术与设计作品,取材于田野民艺,回归于生活日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此次展览系统展示了著名文化学者潘鲁生在民间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呈现民间艺术珍藏、研究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发展,生动反映当代民艺工作者扎根民间、传承匠心的价值追求。

“走进田野”主题展作为中国博物馆在2022年展出的“到民间去”主题展的姊妹篇在深圳举办,双展合璧,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精神上的返乡旅程。本次展览包括艺术作品、田野文献、衍生设计三个展示单元,在延续国博展览中“民间”、“田野”与“艺术”、“设计”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艺术作品、丰富了田野文献、增加了衍生设计。它既是一个民间艺术与民俗文物的珍品展,也是一个充满民间意蕴与审美情感的艺术创作展,还是一个卷帙繁盛、硕果累累的个人研究成果展。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认为,作为艺术家的潘鲁生植根于他所涉猎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启发,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于突破既定的创作程式,在纤维艺术、彩墨艺术、陶瓷绘画等领域不懈探索,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当代美术作品,在实践中完成了传统图式的当代性转换,也对质朴的民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创新性转化。

多元立体呈现民艺研究与创作实践

20世纪80年代,潘鲁生有感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日渐消逝的境况,毅然走向民间,从田野中收集整理民艺资料,研究深蕴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以民间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作品。

异域的风景、敦煌的造像、大湾区的街景、民俗的影像,还有种种看似抽象的线条、符号等等,成为潘鲁生不同阶段倾心表现的题材;水墨、绳墨、水彩、大漆、陶瓷、纤维都是他信手取用的材料。在他的创作中,蕴含着民间的话语、生活现场的景象、古老文明中岁月蚀刻出的纹样图案印记。正如潘鲁生所说,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呈现我的作品,透过画的凝视,展开属于田野、来自生活、带着民间和久远文明律动的对话。

潘鲁生民艺研究与创作实践,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有机融合。在民艺研究方面,著有《民艺学论纲》《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美在乡村》等重要著作,并创作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这些创作成果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推进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并以民艺之美、民艺之情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在民间和田野中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

民间文艺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是土壤,广阔而深沉;是血脉,带着民族的生活记忆、精神气节和审美追求,浸润着民族的心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田野调查是追寻传统民间艺术踪迹的重要途径。潘鲁生认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只有足履实地“到民间去”,才能触摸到最为原始,也最为真实的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淘金人”,潘鲁生和他的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遍了大江南北平原山村,访谈记录,采集整理,抢救保护,去重新挖掘、发现在工业化、商品化的浪潮冲击下被遗弃的老手艺、老物件,并把它们捐赠给博物馆美术馆,编纂成图书出版物,撰写成研究心得和理论著述,用以传播、研讨和交流。

本次展览系统性展示这些田野文献,传统民艺藏品涵盖山东大鱼盘、民间服饰绣品、民居雕刻、年画剪纸、华县皮影等来自山东、广东、山西等全国多个地区,包括传统刺绣、木刻、年画、皮影、灯具等丰富的工艺门类。

潘鲁生说:“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应当是全国性的,是面向更加广袤的中华大地、丝路山川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弘扬,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也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

打造民间艺术创新与衍生的“样本”

民间艺术如何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在此次展览的“衍生设计”版块,集中呈现潘鲁生对设计与民间艺术融合发展的新思考。在他看来,设计需要回溯文脉,植根生活。民间文艺保护要存真,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同时一定要有创新和衍生。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自身艺术创作中衍生的设计,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传统的、人文的、艺术的存在经由设计融入今天的生活,最终扎根在文化与生活的深处。正如此次展览中呈现的衍生设计品,它们是设计之“物”,更是探索之“路”,通向最广阔的、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田野。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认为,潘鲁生出色的作品在传统转化和时代创新方面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是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是他的民间立场。民间的立场就是老百姓的立场,中华文化的立场。所以他一直站在民间、田野、大地中。

颜为昕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的深厚滋养,唤起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当代价值的重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楼综合展厅免费展出,展期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

【部分展出作品】

《新时代的春天》,潘鲁生,纤维、手绣,2023年,260x1000cm

《大匠丝路》,潘鲁生,纤维、手绣,2021年,300x1200cm

《五彩妙语》,潘鲁生,陶瓷、彩绘,2013年,26x50cm

《风调雨顺》,潘鲁生,纤维,2006年,240x120cm

《鲁班线·格子》,潘鲁生,宣纸彩墨,2007年,180x180cm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