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吉林通化,一女孩户外训练时未戴手套跑步,手被冻伤。当事人徐同学介绍,自己体育训练时没有戴手套的习惯,当天室外零下18摄氏度,在训练跑完七八圈时手就有点发疼,并开始变白。教练和同学看她的手不对劲,连忙手搓取暖,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冻伤,冷空气过敏,还差点因此截肢。
徐同学称,手上现在起了很多水泡,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外运动防寒真不是小事。
多地遭遇极端低温天气,冻伤患者变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一位值班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期接诊的冻伤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耳朵、面部等部位的冻疮,大多有较长时间的户外停留,如骑电动车、户外作业,也有部分儿童在户外玩耍导致耳部冻伤。
在内蒙古、辽宁沈阳等多家医院,都发布了近期收治冻伤患者变多的情况。
“近期我院烧伤整形科收治了多名冻伤患者,有患有基础病的老人,也有青少年,其中最严重的是一名17岁女孩,在发生冻伤5个小时后被好心司机紧急送到我院救治。”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沈阳消防烧伤医院了解到。
11月2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门诊不少患者在候诊,其中也包括冻伤患者。杨晓露摄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还专门开设了“冻伤摔伤门诊”方便患者就诊。“冻伤门诊主要接诊四肢冻伤的患者,脸部、耳部冻伤一般都有专门科室接诊,目前也陆续有患者前来就诊。”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冻伤门诊”的值班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冻到什么程度算“冻伤”?
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调节着产热与散热,保持着体温的相对稳定。身体的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在寒冷刺激下,血管发生持续、痉挛性收缩,血流量减少。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会进入“受损”状态,出现冻伤。一般来说,冻伤分以下四个度:
一度冻伤即常见的“冻疮”,皮肤浅层冻伤,伤及表层皮肤,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冻疮好发于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处,主要表现为暗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或结节,受热后瘙痒、灼痛,会在气候转暖后自愈。
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皮肤红肿,会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三度冻伤在皮下发生的冻伤,皮肤颜色会从苍白变成黑褐色或紫褐色。伤后不易愈合,除了可能留下瘢痕之外,还可能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四度冻伤比较严重的冻伤可能冻到肌肉、骨骼,甚至使肢体坏死,还有可能出现全身性冻伤,严重者会造成突然的心脏停止、猝死。
医生提醒,冻伤的危险性在血液循环降低的人群和寒冷天气时没有适度增加保暖衣物的人群中更大,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湿冷地区更容易冻伤
冻伤并不是只发生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南方地区反而比北方更常见。冬季南方地区湿度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湿冷”,水的导热性比空气更好,身体散热更快。此外长江流域地区一般没有暖气等设备,皮肤长时间处于湿冷环境下,更易发生冻疮。
(综合来源:广西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杭州日报)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