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他者”的视域:国外网红眼中的“一带一路”
2023-12-21 17:04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保金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本文基于对80个外国网红博主拍摄乘坐“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客运列车视频的考察,对拍摄的内容、视角、展示的细节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他者”作为文化的桥梁,在沟通中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上发挥了交流破冰者的重大作用;作为“他者”的传播主体,统筹“彼”与“己”,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他者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媒体的重要理念和职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和渠道也日趋多元化。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模式,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民间自媒体也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现真实的中国,在国际上同样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自媒体中有一群特殊的博主——外国视频博主。他们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聚焦身边的中国故事,以个人视角呈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真实面貌的“他者”。2021年12月3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工程之一的“中老铁路”正式通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老铁路”的通车,不仅加强了中老两国的沟通与交流,同样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为“他者”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老铁路”建成后吸引了一批外国博主前往老挝实地乘坐体验。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乘坐列车的全过程,并上传至视频平台与各国网友分享。本文基于80个外国网红博主拍摄的乘坐“中老铁路”客运列车的视频,对视频拍摄的内容、视角、关注的细节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对外国视频博主传播中老铁路的动机、特征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一、国际话语权下的“他者”

“他者”的概念最早被柏拉图提出,他认为:“同者的定位取决于他者的存在,而他者的差异性同样也昭示了同者的存在。”[1]而黑格尔真正将“他者”概念主题化,阐释了“他者”与“自我”之间联系与矛盾共存的辩证关系。[2]此后,萨特、福柯、列维纳斯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他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理解,并且此概念从哲学领域渐渐广泛运用到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领域等。

在中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他者”的构建,在儒家文化的价值中,“己”和“他”形成了相对的概念,以自我为中心,圈内为“己”,圈外为“他”,界限分明。中国与外国便是“己”与“他”的关系。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故事中的中国人、中国国家形象为“己”,外国视频博主、外国观众则为“他”。

因此,“他者叙事”是指以“他者”文化视角为参照审视、抒写与评判描述对象,在进程中赋予了“他者”作为“叙述者”走入前台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又渗入叙事内容、叙事技巧以及所致力达到的目标与诉求之上。[3]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深受西方传播者的影响,古代异域的商人、旅者、使节作为“他者”的主体,将遥远的东方通过书籍、信件、图画、口述等形式在国际上传播,塑造了早期的中国形象。随着近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但又不得不受到意识形态、国家实力、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话语权的争夺直接决定着“你是谁”的关键问题。

随着中国发展速度加快,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密切,国际话语权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中国需要在建立自我主体传播体系的同时,用好“他者”主体,借他人之口塑造中国形象,发挥他们善于用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中国的作用,为“他者”的观众带来国门之外的精彩,对增进彼此的了解意义重大。

作为“他者”的外国博主,在传递和讲述中国故事时,一方面加深了他们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修正了以往通过媒体了解到关于中国的认知偏差,重新塑造了对于中国的印象;另一方面,“他者”借助媒介赋予的权利,成为当地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新的意见领袖,他们用亲身体验向受众讲述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获受众的赞许和流量,使受众摆脱了此前媒体报道中国的“议题框架”,以更加抵近与客观的视角了解到中国的面貌。

同时,作为“他者”的外国视频博主如同反映“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异国受众通过这面镜子了解中国,中国也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个体。我们可以从“他者”的眼光里,回顾历史,认识当下,更清晰地了解此时此刻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国际形象,从而有目标性地调整自己的形象和发展。

二、“他者”传播的动因分析

(一)“基建强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急于重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同样,中国也需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成果与国际合作,表明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不懈努力。同时,“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也展现出了中国作为“基建强国”的实力所在,证明了中国工程的质量。作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事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该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铁路建成通车后,外国视频博主也“嗅”到了新闻的价值,他们基于受众的需求,将镜头对准与中国相关的热点事件和现象上,从平民的视角切入,无打光、无滤镜地用最原始的镜头,朴素、真挚地展现、讲述他们眼中所见的“中老铁路”。例如,在统计的80个视频中,最多的开场白是“我看新闻报道中老铁路通车了,就想来体验一下!”“这条铁路是中国主持修建的,它会与中国自己的铁路有什么不同吗?去体验一下。”“听说是中国修建的铁路,去看看给老挝人带来了什么?”等。

聚焦与中国有关的热点事件,以他者的视角对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和追踪,借助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为受众带来最前沿、最新的、最接近“真相”的“中老铁路”相关内容的同时,外国博主们还通过互动平台与用户互动,解答受众的问题。在人人手持麦克风的时代,外国博主的身份从受众变为传播者,主动承担起了社会热点“追踪者”的重要角色。

(二)“我坐过中国的高铁”

本文研究的80个视频中,老挝本地的博主有32个,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博主超过50个。这些博主本身对中国就有着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身处于传播最前线的他们,便主动承担起了“中老铁路”传播者的角色。“我从泰国过来,之前就了解了中老铁路要开通,所以想来体验一下。”“开始建设前我就了解了,非常期待这次体验。”

外国博主关注和传播中国事件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据统计,2019年全国边检机关检查出入境人员6.7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入出境9767.5万人次;[4]2021年全年外国人入出境453.1万人次;[5]2022年全年出入境人员1.157亿人次,其中外国人447.3万人次。[6]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来中国旅游、学习、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有些长期在中国定居,有些短暂居留中国,这段经历让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已不再是过去的道听途说与想象。不少视频的开头博主说道:“我曾经去过中国,坐过他们的高铁,我想体验一下他们帮助老挝建的铁路有什么不同。”“我期待可以坐动车从老挝回昆明。”这使他们有了传播“中老铁路”故事的驱动力,自觉地成了国际传播的推动者。

(三)“逢中必热”

中国有句俗话叫“树大招风”,其实在西方亦有相同的表述“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对外投资等飞速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了“逢中必热”的传播现象。凡是与中国相关的国际话题,成为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了解。“中国”在全球信息传播中属于关键词和高频词。正是由于这种国际传播的特性,一般提到中国就有关注度,有话题,有流量,所以各国网红博主也借助中国话题来提升自己内容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粉丝。通过对视频中博主的自述可以发现,很多博主都会提到“因为这是中国主持修建的”“中国负责的”“中国的企业来建设的”等内容,并在乘坐后也会再次强调“中国建设的”“中国技术”等,这些都很明确地表明了他们之所以会传播“中老铁路”,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影响力。

三、“他者”国际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视角:以第一视角为主

数字媒体时代的话语权下放,让个体参与国际传播的机会增加,成本下降,国际传播的个体叙事、平民视角、沉浸式讲述成为重要的方式。在统计的80个视频中,超过90%的“他者”博主选择采用第一视角进行拍摄,视频画面随着讲述人场景的变换和音频讲解,受众在观看时就像亲临现场,视角、听觉与讲述人同频进入沉浸式体验。大部分博主带领观看者领略万象站、琅勃拉邦站、万荣站、磨丁站等车站的宏伟建筑、站前广场,体验排队购票、进站安检、排队上车等流程。这些视频拍摄的都是普通人乘车场景,将“中老铁路”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生活上的变化一一道来,“去看看车站的卫生间”“寻找座位下的插座”“探索列车上的公共设施”“与列车车头合影”等等,镜头随着叙述者的行动不断发生转变,质朴的语言大大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

(二)叙事策略:宏观镜头与微观细节相互配合

阿波罗8号航天员威廉·安德斯(William Anders)在冲出大气层绕月飞行10周返回地球后回忆道:“能够亲眼看到地球是那么渺小,令我顿开茅塞,这就是最大的哲学,甚至完全打破了我以往所有认知的根基……光看图片绝不足以有如此领悟,因为图片总受框架的局限。一旦你……把眼球贴近宇宙飞船的窗户,就会看到差不多半个宇宙……那浩渺无垠的宇宙,一片凄清,根本无法从图片中得见……那种感觉,倒不是地球有多渺小,而是地球之外的世界有多么广阔。”[7]宏大叙事通常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宏大叙事可以让受众感受恢宏的历史变革,表达国家、民族、人类历史变迁的渊源,但是也因为其背景大、故事大、哲理性强而给受众带来一种脱离实际、距离疏远的感觉。而微观叙事恰好弥补了宏观叙事的缺点,它注重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认识世界,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历史的流变,更贴近受众,引起受众共鸣,产生强烈的共振感。

在外国博主拍摄的视频中,较少出现宏大的叙述文案或者拍摄视角,视频中出现更多的是,“这条铁路让我和朋友们回家的时间缩短了好几个小时”“以后再也不用坐大巴走泥泞的山路了”“我们去琅勃拉邦旅游更方便了”“我丈母娘来我家更快了”等,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讲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贴近百姓生活,体现出“中老铁路”对普通人的关照和意义。

当然,除了语言叙述的贴近性,视频也呈现出了贴近的画面。在万象站前广场自拍、合影,在排队时与检票员的沟通和问候,在候车大厅使用自助贩售机、自助接水器、卫生间,在列车上四处张望,透过车窗看外面的风景,与邻座交流乘车体验,去餐车购买饮料等细节画面纷纷跃然“屏”上,这种活泼、生动,与普通乘客一致行动的视觉传达,让视频更加地真实、可信。

(三)情感态度:直接评价,态度鲜明

80个视频外国博主对“中老铁路”的评价相对客观,没有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首先,博主们对乘坐“中老铁路”客运列车的感受均给出了正面评价,“这趟旅程很舒适”“真的很方便,速度很快”“期待下次再坐”“什么时候修到泰国,很期待”“坐起来很舒服的”等。在对乘坐感受评价时,也没有主观恶意评价或者带有敌意的评价,而是根据实际的乘车体验进行了评价,即使有一位德国博主因为安检时指甲刀被禁止携带而产生疑惑和负面情绪,但在进入站台准备上车时,还是很开心地和火车头合了影,在旅程中也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其次,将“中老铁路”与其他国家铁路进行对比评价。日本博主在乘坐“中老铁路”列车时会将其与日本的新干线进行对比,包括乘车舒适度、速度、稳定性、乘车流程等,通过对比将二者在一些方面的差距和优缺点讲述出来,为受众提供参考。在其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一些日本网友也会以此来评价,同时,基于中日两国高铁技术的差异、建造价格、老挝的具体情况等,相关讨论也十分客观。印度博主在乘坐时也会将“中老铁路”与印度铁路进行对比,还会借此讲到老挝、中国、印度三国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对综合。老挝本地博主会将“中老铁路”与之前的老挝的旧铁路和乘坐汽车出行方式进行对比,泰国博主也会与本国铁路进行对比。

信息的补充可以填补受众的认知差距,而观点的输出则是对受众态度和认识的塑造。相比于单纯地了解客观知识,更多的受众倾向于了解博主的观点和态度,并在互动区与博主进行讨论和交流。因此,在相关视频中,博主们会主动地表明自己对“中老铁路”乘坐的态度和感受,而不会隐匿或拒绝评价。

四、“中老铁路”国际传播的启示

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的发展走进了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新变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持续做好国际传播,是所有传播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借鉴“他者”传播,发挥“转述”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可以借鉴“他者”传播。

一方面,借鉴“他者”传播,学习他们的叙述方式,在对外传播中用他们喜欢和接受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外国博主在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之时,本身就是“受众”,在自己接触和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开始转述中国故事,而在转述的过程中也表露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选择,可以帮我们找到他们感兴趣题材的讲述的角度。

另一方面,借助“他者”传播,建立新的国际传播空间。国际传播本质上是求同存异、寻求共性。自媒体时代的个人传播、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沟通交流,都可以不再受限于某些“垄断中介”,而是可以自由平等地建立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他者”博主打破了固有的东西方“看”与“被看”的叙事逻辑,创造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国的形象不再呈现于西方规训的话语之下,而是透过普通民众的视界展现出来,内容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和受众需要。

(二)转换传播语境,推动多元化表达

中国形象既需要官方的传播途径,同样也要有民间的叙事主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曾鼓励广大留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官方传播重视宏观、权威的信息,用宏大叙事讲述中国历史的变迁,强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刻画。相较而言,民间个体传播能够实现对文化要素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与生活化,有助于促进信息传播的互动、互融与互通。[8]

在国际传播中充分发挥个体传播的灵活优势,通过鲜活的画面、生动的人物、活泼的叙事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外国视频博主的“中老铁路”就非常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生活细节的展示,虽然呈现的是普通个体的平凡小事,实则是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事。

同时,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对中西方两种语境要适时进行转换,在文化态度上要尊重、理解“他者”的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作为高语境社会,大部分文化、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都存储于既成的语境之中,社会成员在交流时更习惯于借助共有的“语境”交流,这样在低语境社会很难实现。因此,借鉴“他者”,从高语境向低语境传播转换,以“他者”的、受众熟悉的语言进行讲述,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五、结语

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需要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适应潮流,与时代接轨。因此,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前,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让国际传播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他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群体,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文化的桥梁,作为异国的传播主体,在传媒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统筹“己”与“他”的关系,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对搭建起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提供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保金系西南政法大学 2021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01):118-127,159-160.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4-146.

[3]张举玺,贾景裕.讲述中国的“他者”之声:《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叙事经验[J].新闻爱好者, 2023(2):28-31.

[4]2019年出入境人员达6.7亿人次[EB/OL].(2020-01-06)[2023-07-01]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1/06/content_5466869.htm.

[5]谢雁冰,郭超凯.中国官方:2021年全年外国人入出境453.1万人次,同比下降65.9%[EB/OL].(2022-01-27)[2023-07-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092821545842715&wfr=spider&for=pc.

[6]任沁沁.国家移民管理局:2022年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1.157亿人次[EB/OL].(2023-01-17)[2023-07-0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7/content_5737573.htm.

[7](荷)弗雷德·斯皮尔著.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8]杨威.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之推进方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8(1):1-11.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