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影像节评委张以庆:今年是深圳青年影像节的丰收年,参赛作品质量飞跃式提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图
2023-12-15 19: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2023年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于12月15-16日在深圳举办,创办于2007年的深圳青年影像节,前身为“深圳DV大赛”,以“青年人拍”和“拍青年人”为特色,在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视协卡通艺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从首届几十部作品到今年第16届共两万多部国内外作品参赛,社会影响已走出国门,目前已成为深圳城市文化菜单的专项活动。

深圳青年影像节评委张以庆

中国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以庆,从第二届开始做大赛的评委,今年已经陪伴大赛走过十五年,他曾担任(中国)上海电视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终评委。日前,张以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深圳青年影像节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其他影像节,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入围作品在表现形式、内容和主题上有什么变化,参与影像节对年轻人的创作与成长有怎样的帮助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青年导演在影像节成长并走向成功

记者:您认为深圳青年影像节是一个怎样的影像节,它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其他影像节?

张以庆:从DV大赛“变身”深圳青年影像节,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初创时期DV大赛阶段是比较粗糙与幼稚的,到了青年影像节阶段大赛的定位准确了,成为青年人在深圳的盛会。

相较于国内其他的影像节,比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深圳青年影像节的奖项是比较综合的,它设置了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等主竞赛单元奖项及公益、国际等特设单元奖项。另外它的参与者主要是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聚会,他带着青春的气息,带着无限的生机。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让青年特别是学生在这里试手、成长。他有独立的风格,同时又是对其他电视节的有机的补充。

记者:您见证了参赛者怎样的成长,是否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参赛者?

张以庆:我做评委这么多年,见证一些从零几年二十几岁就来参赛的参赛者,在大赛中不断磨炼成长,从我们影像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人到中年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位叫郭宗福的参赛者,他就是从深圳青年影像节成长起来的,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参赛,当时他还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他早期的参赛作品我记得是拍一个煤矿,当时的拍摄比较粗略,画面都是黑乎乎的,但是他对拍摄纪录片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持续的参赛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后来成为四川电视台的正式的编导,拍了《云端上的足球梦》《米朵的希望》《记住乡愁》一系列的纪录片,今年在四川电视台播出的他的自然人文纪录片《万物竞荣大相岭》就是质量极高的纪录片作品。

参赛作品的质量有飞跃式提升

记者:您认为入围作品这些年在表现形式、内容和主题上有什么变化?

张以庆:在青年影像节还处在DV大赛阶段的时候,参赛的作品整体上感觉比较质朴,但大多不成熟,无论在选题、技巧、记录语言、构思上都比较粗糙。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青年影像节今年迎来了转折性地腾飞,今年参赛的作品的质量有飞跃式的提升,不仅是上了一个台阶儿,而是上了一层楼。

今年,我们共收到国内外参评作品867部,本届赛事征集的作品可以说内容精湛、制作精良,央视总台、国家地理频道、凤凰卫视以及50多所影视传媒院校纷纷报送了作品,还有来自港澳地区和韩国、日本的独立制作人参评作品。

2023年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以“世界和平”和“保护地球”为主题,旨在用大量的主题作品,形象、具体、生动地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今年“保护地球”主题参赛中作品优秀作品比较多。

我欣喜地看到今年参赛作品整体的质量提高了,比如纪录片《全过程人民民主:“洋专家”对话中国市长》,新华社记者带着外籍专家采访了数位市长,让人们看到中国式民主是一种什么样的民主?在中国各地领导干部是怎样选出来的?政府的权力为谁用、如何用、受谁监督?民生大事小事怎么干才能干成?这样的纪录片很难拍但拍得很好,是具有国家权威性的一种诉说。

《跨境跑腿》通过记录“反向代购者”思思的一天,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的流通,反映了香港年轻人对祖国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折射着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影像节是为青年导演做“嫁衣裳”的

记者:在评片时您会看重影片的哪些方面?您觉得能够获奖的片子,有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张以庆:今年深圳青年影像节是一个丰收年,很多作品都非常好,让评委难以取舍。我作为评委在评选纪录片的过程中最重视作品的真实性,还有纪录片导演的真诚是核心的一个标准。另外,还有纪录片的题材以及如何表述、如何开掘,我很重视开掘,也就是记录事件与人物的过程,之后他所能开掘出来什么更有深意和新意的东西。

记者:您觉得青年导演有哪些不足? 您对青年导演有什么忠告?

张以庆:目前在我看来青年人作品的比较明显的不足是在没有积累成熟的思想和价值观之前急于表达。拍纪录片是一个马拉松式的、漫长的积累过程,拍摄者在认知、技能、生活、智慧等方面有了积累,一切都成熟了,一切都可以驾驭了,拍的纪录片才好看。从习作、节目、好节目到成为作品、好作品,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一直说人在50岁以后才拉开距离,拍摄纪录片的门槛儿很低,但是能出好作品要走非常漫长遥远的路。

记者:您对深圳青年影像节有什么样的期许?

张以庆:深圳青年影像节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是青年导演的一件幸事。它是鼓励的平台、检验的平台、培育的平台, 它是为青年导演做“嫁衣裳”的。深圳青年影像节组委会的执行主席、评委会主席李亚威单枪匹马地在一个非纪录片沃土的地方打下了一片纪录片的天地,当她成为一个优秀导演之后,开始做起了成全别人的事业。深圳青年影像节,是公益的、非功利性的文化事业。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更多的要是成全自己的作品,但是她成全了青年、成全了社会,她有公共公益事业之心,她融入深圳这个城市,让深圳青年影像节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纪录片界的泰斗陈汉元先生是我们影像节的终身名誉主席,他不在了,我们诚惶诚恐地接了棒,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一代纪录片人将逐渐退出舞台,在青年影像节这个平台上很欣喜地看到青年人的成长,希望将来他们也从我们手中接过棒,把深圳青年影像节越办越好。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