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有“周百科”的外号,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后来果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2016年1月13日周有光就111岁了。2012年年底,我去北京周有光的家里采访他。我还记得他说到马上就108岁时的表情,那是一种过去的小孩一说起过年就兴奋的表情。一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活着,就觉得又赚到了一天,就感到开心得不得了。把赚到的日子存到存钱罐里,看着里面的钱还在增多,他是以这样的孩童的心情在活着。
而活着就意味着又可以坐在那张著名的“90厘米长、55厘米宽”的书桌旁读书写文章。对于一个文人,他最后的、最纯粹的、最核心的、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生活,无非就是读书写作。西谚有云:让一个人爱读书就已经是上帝对他最高的奖赏了,他无须再获得额外的恩赐。何况他还爱写作呢!当然,这样的幸福,现在的中国人恐怕是很少、也很难理解它的了。
周有光生于1906年1月13日,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以及人民共和国。只有这样的人,亲历过历史的真情实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来人。他先是经济学家,后来有成为语言学家,再后来成为文化学者。也就是说,终其一生,他没有停止思考。而他不是那种在一己的小小趣味里活得沾沾自喜的文人,他对物质财富之类无多兴趣,他关爱祖国,关心人类,关注世界,他念兹在兹的是学术、文化、思想等等精神价值,他按照自己理解的定义高贵,坚守高贵,活得高贵。这种老派的文人——也就是自我加诸“责任伦理”在自己的身上并因此有所拣选——不用说,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头脑那么清醒,他的意见大多是持平之论,比如:他高度评价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但又认为儒学要与时俱进;他认同儒家的文化特性,但又认为不应该排斥那些具有普遍主义属性的优秀文化包括制度;他强调大同理想,但又认为小康是现实……他摒弃了那种写文章的理论腔,而采取一种说家常话的方式——俗话说是真佛只说家常话,而黑格尔则说,同样一句话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讲出来,那意味很不一样……
在2012年的那篇采访手记里,我写道:周有光“是这样‘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一个儒者。真的伟大人物,其实本来平凡,只有宵小之徒才搞得庄严盛大。我想这才是中国的宝贝,9平方米里的中国宝贝。”在当代中国,一批80开外的老人更富有激情,更有理想,更敢于直言,而很多比他们年轻得多的人倒是成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然规律是人抗拒不了的,随着这些“中国宝贝”的谢世,剩下的将会是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会不会有人因为某种神秘的渠道,成为这些“中国宝贝”的继承人呢?这是我们应该格外关心的。
编辑 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