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专题协商会会场。
深圳如何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6日,市政协举行“加强环境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专题协商会,委员们纷纷为深圳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明年6月前实现雨污管网“进村入户”
“近年来,深圳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一系列治水措施,在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创新治水体制机制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深圳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市政协常委代表调研组发言时建议,要以深圳质量和工匠精神开展截污分流工程,破解城市水污染治理难题。调研组建议,要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与提标改造,使处理规模与供水规模相匹配、出水标准与河流功能区水质要求相匹配;要落实垃圾转运站的废水全面接入污水管道、建筑外墙和餐馆清洗废液通过污水管道排放,防止混合清洁剂、废油的城市污水通过雨水口流入河道湖泊成为潜在污染源。同时,要高度重视城市污水管网通水率的提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对老旧城区管网开展梳理整治工作,对城市更新片区和新建片区全面实行雨污分流,重点推进污水支管网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道全面接通城市污水处理厂,努力建成“用户-支管-干管-污水处理厂”通路,打造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逐步提高城市雨污分流覆盖面。
副市长黄敏回应称,深圳市每天产生420万吨的污水,其中80%是来自千家万户的生活污水。目前,市政府正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到明年年底,将5938公里的管网建好。同时,明年6月份前要实现雨污管网“进村入户”,实现雨污分流,解决全市80%污水的收集处理问题。
将生态线管理转化为深圳的竞争优势
如何解决深圳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城市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市政协常委刘佑华表示,深圳市于2005年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划定了974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界线。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深圳市空间管制的安全底线,在促进城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刘佑华建议,尽快完成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估,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进行立法,通过法律效力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强制性、权威性,力求最大限度地严守重要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减少破坏生态的行为。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行数字化、科学化管理,将生态线管理转化为深圳的竞争优势。”
收窄汽车道开辟单车道打造慢行系统
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一大“元凶”。围绕打造绿色交通,推进慢行系统的建设、完善,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建议。
“近年来,深圳共享单车高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已达到50多万辆,每天骑行人次250万,缓解了众多市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需求。据测算,我市由小汽车改乘单车的群体日均出行量约21万人次,全年可减少小汽车行驶里程约7.5亿公里,可节省燃油消耗约5175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91万吨。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单车道路资源严重缺乏,目前仅占全市道路设施空间资源的6%,严重束缚了使用的效率空间。”市政协委员王雪列举了一组数据,并建议通过收窄汽车道来拓展单车的路权。
王雪提出,目前我市汽车道宽大多采用3.25米的国家规范,但在繁华路段也有收窄到2.95米的实例。收窄后,汽车通行安全和效率并未受到影响。如果深圳将3.25米的车道标准改为2.95米,现有道路就都能省出大量单车道。王雪建议收窄汽车道可以在南山科技园片区率先试点,还可参考北京市最近的做法,考虑将部分机动车辅道改为单车道。
“深圳要重点论证城市慢行系统,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将空中自行车道建设纳入绿色交通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自行车道系统。”刘佑华认为,在通勤需求量大的梅林关口等交通结点先行试点,结合城市山地景观、绿化长廊和现有道路,设计北接民治和坂田片区、南接上梅林片区,远期可沿彩田路、皇岗路延伸至福田中心区和华强北片区,建设自行车空中连廊,打通自行车出行交通障碍、缓解通勤压力,将其打造成生态文明城市的亮点工程。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深圳急需对地下通道、斑马线、天桥、地铁出入口等设施设置进行统一梳理,结合市民实际通行需求进行人性化改造,打破各自无章建设、相互隔绝的现状,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并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进行艺术化升级,为市民营造良好舒适的通行环境。
严控污染源打造深圳蔚蓝海岸名片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海岸线260多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但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的海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组认为,海水污染绝不能听之任之,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深圳应体现国际视野、凸显地方特色、建立危机意识,结合海岸线原始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加强修复管理,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调研组建议,由于海水污染80%以上来自陆源污染,要采取强有力手段严格管控近岸入海河流、陆源排污口、海滨浴场等潜在污染源,对西部深圳湾、珠江口东侧的近海水质及城市入海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测,坚决堵截污水直排、偷排现象。同时,对深圳西线海岸开展大规模疏浚清污行动,并定期疏通河道渠道,清理海床,清除水下障碍物,浚深、清理西部蛇口片区的航道和港口,打造建设深圳的蔚蓝海岸名片。
此外,调研组还建议,根据环境承受力对人员限时限流,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海岸线地貌、生态环境破坏及时修复,并借力NGO组织开展垃圾清理、生态监测等工作,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干预生态环境的现象,最大限度保持东部海岸线的原生面貌。
委员声音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是一种涉及空气、地表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的综合过程,而不同部门建立的分类监测体系将这一系统人为“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给污染物溯源、污染传输路径判别、污染末端治理等工作增加了难度。应该更多地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加强环保领域的科技投入。建议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运用先进的信息、通讯和传感技术,构建立体环境感知系统,对我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线和离线相结合的常态化、实时性动态监控。
——市政协常委郭仁忠
深圳用电量是全国第四,但由于电网建设“邻避效应”等多种原因,深圳电网建设亟待加强。其实老百姓对电磁辐射的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由于交流电频率极低,电力设施周围仅形成极低频的电磁场,其占地范围外产生的电磁影响比在家庭使用电器时的影响还要微弱。希望各行各业支持电网建设,助力建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电网。
——市政协委员庞骁刚
电动车的核心在于电池,而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材料,对核心材料和原创性技术的研发,我们落后于日本。建议深圳市产业部门能够重点支持解决电池核心关键材料的研发以及产业链推广;组建深圳市国家级的电池材料研发中心,推动电池材料体系联合研发和全产业链协同研发;设立专项基金,以事后补贴的方式扶持企业进行动力电池核心材料领域的前瞻性知识产权布局。
——市政协委员贺雪琴
虽然深圳很多市民在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但最终处理手段不透明,可能会打消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建议执行垃圾分类奖惩政策,对个人垃圾分类具体操作提供便利和指引,最重要的是,让垃圾分类终端透明,让市民能清楚看到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
——市政协委员黄维芬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