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2 期 │ 每一块漂浮的桨板,终将抵达大海
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制图 勾特
2023-12-12 09:29

12月3日,星期天阳光明媚的下午,南山区欢乐海岸椰沙滩林的湖面上白帆点点,稚嫩的少年们脸上浮现汗水和笑容。岸边还插着2023年全国桨板U系列赛(深圳站)的紫色旗子,作为2023深圳国际海洋周分会场,上周六,激烈的桨板比赛也是在这片湖面上演。

桨板在国内是一项新兴的水上运动,就如同飞盘、露营等一样,近几年都掀起过一阵社交热潮,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有高达35万的笔记量。于是,我在联系曾经代表中国参加2018年世界桨板锦标赛的选手叶舟的同时,也约了参加这次比赛的桨板少年林东烨在这里见面。

此时的湖面上,没有一块桨板。我疑心是不是选错了采访地点,应该到海边去?这时,林东烨和父亲林石明一起出现了,两人都是一样高大健壮的身材。16岁的少年穿着校服,理着寸头,戴着眼镜,肤色不是长期暴露在阳光底下的那种古铜色,他说自己只是桨板业余爱好者,因为这次比赛,他与好久不见的桨板又重逢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桨板?桨板在深圳发展情况如何?玩桨板的人有什么故事?带着诸多好奇,我跟随少年的讲述,仿佛被牵引到了深圳的海边。

碧蓝清透的海面上,一块板、一支桨、一个人,好像是林东烨,又好像是叶舟。

参赛

林东烨是比赛前两周才得知赛事并且报名的,但他几乎三年没碰桨板了。

林石明是潮州人,从小在海边长大,他也希望长在深圳的儿子能亲近大海。所以,只要他工作时组织在海边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就会把儿子带上,就连林东烨学游泳,也是被他扔在大海里学会的。2017年的一次活动中,10岁的林东烨认识了桨板。

桨板运动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夏威夷的桨板冲浪。桨板的板面比较宽厚,拥有更多的浮力,这使得玩家更加容易掌握平衡,并且还配备有划桨,在各种水面都可体验到划桨前行的乐趣。

当时的大鹏半岛正在举办中国杯帆船赛,岸上放了很多冲浪板和桨板供市民互动。在教练的指导下,林东烨慢慢地跪上桨板,学着怎么站起来在板上保持平衡,然后再用桨划出去,虽然学习的过程中也几次掉下水,但是下水就等于玩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项好玩且容易上手的运动。自此,林东烨就爱上了桨板,常常在周末去海边划桨板,而父亲看他玩得开心,也跟着学了起来。

第二年,第六届深圳大鹏杯帆船赛暨青少年帆船赛、桨板公开赛、皮划艇公开赛在大鹏七星湾游艇会开幕,桨板是当年新增的组别赛事。已经玩了一年桨板的林东烨突然想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于是报名参加。那次比赛他所在的组别有16名选手,林东烨拿下了青少年组的冠军。

▲林东烨

上了初中的林东烨因为学业原因,去海边玩桨板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少。而这时,他又接触了高尔夫球,桨板似乎有些被遗忘了。

“你都荒废这么久了,为什么会想着去参加一个全国的桨板比赛呢?”我忍不住问道。

“主要是重在参与,不管结果怎么样,就j是去体验一下。”林东烨的回答如同多年前一样,参赛多少还是有点少年心性。虽然这么说,但林东烨要带着许久未见的“老朋友”桨板,首次冲击全国性的比赛,心理压力还是不小。

比起这一刻的林东烨,5年前首次准备参加国际赛的叶舟,必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那时的叶舟正在深圳从事桨板运动相关的工作。2018年11月的一天,刚刚结束一场在深圳举办的桨板冲浪比赛,叶舟回到岸边冰敷受伤的脚,拿起手机一看,微信群里都“炸了”,大家都在恭喜她,原来她这个民间玩家居然被选派上中国代表队参加2018年世界桨板锦标赛!再仔细一看红头文件,还是难度很高的18公里长距离海划组别,而距离比赛时间只剩两周。

激动、骄傲、紧张、忐忑……叶舟的心情五味杂陈。

练习

“我可能这辈子不会划第二次,首先再也没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去参赛,然后也很少有机会去以竞赛的状态去划18公里。”那场比赛,仍然是叶舟的桨板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

为什么会是叶舟?“可能因为当时国内玩桨板的选手不算太多,然后有海划经验的就更加少吧。”电话那头的叶舟回忆着,因为怀孕等多种原因,今年她结束了在深圳的工作,回到从小长大的佛山。

据网上资料,2009年,知名冲浪推广机构“冲浪中国”首次将桨板冲浪带入国内,在2009冲浪中国嘉年华上亮相,让国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一新奇运动。叶舟记得,2016年香港直立板总会(在香港,桨板被称为直立板)来深圳开体验课和ISA国际冲浪协会的教练班,慢慢在深圳、惠州培养了第一批桨板的玩家、教练。而她,正是被考了教练证的朋友“忽悠”,从广州跑到深圳东涌,参加了桨板营。

▲叶舟

跟林东烨年幼就掌握海中游泳技巧相反,叶舟是个旱鸭子。这是她第一次到深圳的海边,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如此通透、让她眼前一亮的海。穿上救生衣,叶舟带着期待和兴奋很轻松就上手了这种比冲浪板要稳的板子,跟着其他伙伴向大海划去。偶然转身,叶舟发现自己已经离岸一百多米,她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欣赏过大海,感觉很棒。

最让我吃惊的是,第一天刚学会划行,第二天叶舟居然就敢跟着队友海上穿越东西涌六七公里的距离了。叶舟说,自己喜欢骑行、爬山,有时一天骑个50到100公里都没问题,她对自己的体能是有信心的。

可是,大自然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一点考验。穿越东西涌的那天风平浪静,对于桨板新手来说是个有利条件,但同时,没有风,太阳的炙烤就更无情了。于是乎去程很顺利的叶舟在返程时中暑了,最后是趴在板子上,被队友拖拽回来的。时隔多年,伙伴们看到叶舟乘风破浪闯入世锦赛的时候,还会打趣道:“当年叶舟还是一个被我拖着回来的小女孩呢。”

而当年的小女孩随着年岁的增长,不但对桨板运动的技术掌握得越加纯熟,也始终葆有最初的勇气和自信。

面对世锦赛巨大的挑战,叶舟在仅剩的周末时间里进行了耐力训练。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公开海域练习存在安全隐患,她就找了一个1公里长的静水河道,来来回回划了3个半小时,划到手表没电。回到民宿吃了午饭,叶舟倒头就睡,从12点睡到下午4点,才回过神来。

与2018年的叶舟情况相似,2023年的林东烨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赛前加练。太久没上板,他如同初学者一般,经历了掉下水、找平衡、站起来,才慢慢找回了旧时玩桨板的感觉。他才刚学会了转弯,比赛的日子就来到了眼前。

挑战

在叶舟初遇桨板的那个夏天,她也爱上了大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辞去广州朝九晚五不定时加班的工作,来到深圳,扎进了桨板圈中,做过赛事解说、运营、教练等多种工作。她的选择也伴随着许多质疑,比如家人问,你不会游泳,为什么要去海边工作?比如朋友担心她晒得这么黑,是不是会嫁不出去,比如在世锦赛名单公布后,很多人打赌她能否完赛……

世锦赛比赛那天,叶舟的腿伤还没痊愈。而桨板运动又是一个特别讲究脚踝灵活的运动,加上出发和冲线时都有一段奔跑的路程,她只能咬着牙上。

那天的浪很大,18公里的距离仿佛拉得更长了,举目望去,唯有浮标和山海。叶舟只有一个念头,“我必须要把这18公里划完!”最后500米冲刺的时候,她听到广播中外国主持人在岸上用中文喊她的名字,亲友团挥舞着国旗在喊加油。叶舟第一次发现,原来听到“加油”会忍不住热泪盈眶,看到国旗又会更有力量。

4小时6分,叶舟是最后一个上岸的选手,但对她来说,却是新的纪录。

从海滩到酒店大概有1公里的距离,叶舟走了200米就没力气了,是一个男队友把她背回去的。当她洗澡时,被花洒的热水温暖地包裹住,叶舟的神经终于真正地放松了,开始大哭。她终于完成了这一次重大无比的任务,她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所有的质疑。

此后叶舟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常常就会想起那一场比赛,跟自己说,“18公里都划下来了,其他的算什么!”

林东烨也在2023年全国桨板U系列赛(深圳站)遇到了从未挑战过的4公里长距离技巧赛。

林东烨第一次租了一块比休闲板更快更窄的竞技板,在短暂调整和适应后,比赛开始了。很快,湖面上出现一个桥洞,将原本宽敞的航道缩窄了。不少选手在这里“撞板”,纷纷落水,林东烨也是其中一个。他心里有些着急,回到板上划了一段,碰到前面板的选手落水,自己再一次跟着落水。第二个障碍是一个急转弯,林东烨刚学会的技巧还不熟练,板子撞到墙壁,重心不稳又掉水了。

与此同时,林东烨却看到有些专业选手轻巧快速地通过障碍,动作漂亮得让人赞叹。他原本急躁的心情反而慢慢平静下来,“体育精神比较重要,不管掉多少次,我也要爬起来全部完成。”心态的转变让林东烨越划越稳,在最后一个转弯处,他竟然还超过了一名选手。

小组第六名,林东烨没有站上领奖台,但这是他和桨板的新篇章。

突破

我没见到叶舟,但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她的纪录片——瘦小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比赛时灵巧又坚毅,工作中认真又亲切,独自在海面上享受桨板时光的模样时而慵懒放松,时而恣意酷飒。她的全名叫朱叶舟,但大多数人好像只记住了最后两个与她最贴切的字——海上自由自在的一叶扁舟。

当年那个被拖拽回来的桨板菜鸟,学会了游泳,考取了教练证,参加了世锦赛、参演过韩寒指导的音乐MV,逐渐成为了深圳桨板圈里专业的老玩家。叶舟很喜欢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诗:“做这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桨板对于她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热爱的运动,也是她探索广阔世界的工具。

深圳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深圳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总长260.5公里,拥有大梅沙、小梅沙、西涌、桔钓沙等知名沙滩。近年来,深圳抢抓机遇,正在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着官方和民间的赛事越来越多,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年叶舟也见证了深圳桨板运动的发展。叶舟在深圳当教练的几年,能明显地感受到客户群体的年龄在减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桨板。

但是这时叶舟突然问我:“你知道玩桨板最多的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吗?”

我很理所当然地回答:“应该是青少年吧。”

“错,最多的是退休的叔叔阿姨。”我大吃一惊。叶舟又接着说,“其实就是这个人群比较有时间。”她说,虽然深圳是个沿海城市,但去一趟海边玩桨板的时间成本有点高,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没能坚持。

我突然想起了星期天的欢乐海岸湖边,林石明与俱乐部教练打过招呼后,林东烨这才抱起桨板下水,在离岸不远的水面上快速展示了一下划行姿态,又很快上岸。

“你知道为什么参赛的中山、佛山选手那么多?”林石明也问过我。我此前采访了解过,2023年全国桨板U系列赛(深圳站)三个组别的青少年冠军选手,大多来自中山、佛山。

“因为它们有内湖,开放给桨板运动。”林石明又说。他表达过和叶舟一样的看法,深圳市内有这么多优质的公共水域,有开放给赛艇的,有开放给帆船的,却很少有开放给桨板的。

桨板有独特的包容性,可以兼容冲浪、潜水等水上运动,也可以和陆上的瑜伽、飞盘等运动对接,还衍生出桨板+民宿、桨板+露营等多种生活方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叶舟说,目前国内很多内陆城市有效利用市内水体,使得当地的桨板运动发展势头很快,如果深圳能开放市内水域给更多的桨板玩家,将会大大降低初学者的门槛。当然,在叶舟的眼里,每一块在市内水域漂浮的板子,最终都将抵达大海。

随着2023深圳国际海洋周落下帷幕,林东烨的生活也回归往常,但桨板又重新回到了他的休闲运动选择之中。他还是喜欢浆板,喜欢一次次挑战,又一次次突破带来的快乐和成就。

林东烨和叶舟并不相识,但在林石明发给我摄于2018年大鹏杯桨板赛领奖舞台的照片中,林东烨作为青少年组的冠军,叶舟作为女子组的冠军,却神奇地同过框。

“没想到,几年后,又‘相遇’了。”微信那端,叶舟感慨。

我想,说不定将来,他们还会因为桨板再次相遇。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周晓飒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