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为发展中国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2023“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读特融媒体记者 黄泽霖 /文 宋春雨 /图
2023-12-04 13:2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2023年12月3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为主题举行研讨会。

12月3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为主题举行研讨会。活动邀请国内外嘉宾各抒己见深度交流,就智能时代中国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言献策。研讨会由国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主持。

抓住这五个“新”就能在竞争中奠定地位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详细阐释了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三个核心环节: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其中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数字智能经济、新材料、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制造。他认为,谁能够在这五大板块崭露头角,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奠定牢固的地位。

黄奇帆发言

黄奇帆指出,新服务中最关键的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已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之一;新业态最重要的是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全方位实现内循环、外循环一体化,实现内贸、外贸同线同质同标。

黄奇帆还表示,数字贸易也是中国的短板之一,需要重点加强数字技术建设和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他同时强调,现在的短板也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期望在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能够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增长极。

重视生物制造 开创财富绿色增长的新纪元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在演讲中指出,为了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是重要方向,以此开创一个财富绿色增长的新纪元。

他认为,生物制造在基础工艺上可以减少对化学助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将传统的化学工业转变成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并推动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变。马延和同时指出,生物制造面临原料、技术和产业链等多方面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生物体本身的认知,进一步创建和优化生命体。

活动现场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企业各有奇招

日本松下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本间哲朗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演讲。松下集团2022年发布以“绿创造、创未来”为主题的全球长期环境愿景,旨在通过集团价值链减排、贡献客户减排和助力社会减排三大方式实现3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本间哲朗介绍了店铺节能环保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松下环境云”、松下健康服务平台、松下电池分析云服务等新业态模式的实践和案例。他表示,松下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始终秉承“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顺应每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此助力中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指出,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已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的汽车产销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量今年也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曾庆洪表示,汽车的数字化生产代表了新制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代表了新服务,汽车的产业集群业态代表了新业态。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奶业要不断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数智升级、绿色低碳,才能形成奶业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低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强化绿色基因、因绿而兴,才能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县域经济谋发展 资本赋能整合资源促发展

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军在题为《以资本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演讲中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他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出可通过用好本地资源、引入龙头企业、发挥政府作用和发挥资本赋能作用进行针对性解决。政府需统筹做好资源匹配和落地规划,推动企业错位竞争,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全流程服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土地、金融等配套支持政策,为省内外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提供保障。

人才、人工智能、硬科技 都与新质生产力相关

在互动环节,中央经济党校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更新了我们的观念。他认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新产业、新技术;新技术来自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进一步往前推论,这些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学校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在有关中国经济活力、环保减排以及人工智能潜力管理等多个议题中均发表了观点。他强调,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在欧洲等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非常突出,以此可见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和灵活性。

张树武接受读特记者采访

北京邮件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特聘研究员、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张树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处于感知智能的阶段,其在各个行业都是可以用到的。生物合成、汽车优化,所有洞察基于数据的分析、优化都是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变原来产业的发展方式,形成颠覆性的发展模式。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更多是促进与带动作用。新加坡拿督、相圣学院联合创办人傅宝联表示,人工智能在我们的认知里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所以要靠人的智慧来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危险,这要从人心和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

陕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就硬科技及互联网议题进行发言。他表示,硬科技是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底层核心技术,比如我们把经济比作一棵大树,树根就是硬科技。他认为,互联网是人与人相连产生消费互联网,以后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在一起,人类生产活动中所有的数据提炼整合会变成人工智能,以此提升所有的生产力。未来生产制造中的智能化,这是工业互联网里面,一旦把所有万物互联,所有的传感器和机器联通之后,人工智能的时代会真正到来。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融媒体记者 黄泽霖 /文 宋春雨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