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鹏丰收节”在华大大鹏农业基地举办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思玮
2023-11-27 23: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11月27日,首届“大鹏丰收节”在华大大鹏农业基地举办。此次活动由大鹏新区管委会与华大集团共同主办,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协办,华大万物承办。

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何志梅,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四级调研员徐浪,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杜玉涛,华大集团董事、执行副总裁梅永红以及华大万物总经理刘欢等出席此次丰收节。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表示,大鹏丰收节是多年生稻研发与推广的新开端,未来我们将继续运用多组学前沿科技为粮食安全、大食物观贡献科技力量,把高水平科研文章写在大地上,把种业新品种推广到全球。

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以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亚洲栽培稻为母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结合华大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原创性地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多年生稻将水稻从一年生变为多年生,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2-4年,于2018年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办科〔2022〕22号),也将多年生稻作为水稻主导品种进行重点推介,同年,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是该年度全球唯一入选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还入选国际粮农组织全球推介品种、中国援非科技成果代表、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推荐成果。

大鹏丰收节不仅是对过去成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丰收节上,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多年生稻项目”启动。该项目旨在解析多年生稻地下茎多年生的分子机制,培育出适合不同地域种植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各地生产环境探索本地化的多年生稻栽培技术与生产模式,近日已获深圳市科创委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这不仅意味着多年生稻的研发进入了新的阶段,更将为其他多年生作物的育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缓解大豆进口压力,解决我国大豆‘卡脖子’困境,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湾区的大豆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据悉,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华大集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舜丰生物、康百瑞科技、海天集团、北大荒集团等单位,共同筹建“大湾区大豆全产业链”联盟,为我国“大豆振兴计划”提供深圳方案,贡献深圳力量。联盟将参加于12月1日-3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2023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

丰收节上,还有来自国内外的20多位嘉宾共同见证了多年生稻的种植技术与成果,并与华大万物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进多年生稻的研发与推广。

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已在国内建立了100多个试种点,遍布云南、海南、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单季亩产最高达553公斤,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作为我国农业种质创新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多年生稻也在海外落地生根,先后在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开展推广,取得了丰硕的种植成果。

本次签约后,多年生稻在国内的试种面积将达到万亩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的“猛犸软米”发布会上,这款全球唯一的多年生粮食作物产品品牌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其原生态无污染的产地、极度软糯的口感以及独特的防伪标识都让人们对其充满了期待。

丰收节的压轴活动“丰收开镰”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与会嘉宾们一同走进金色的稻田,亲手收割成熟的稻谷,感受农业创新科技带来的“一种多收”的喜悦和欢乐。

本次大鹏丰收节展现出大鹏新区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上的决心和举措,更显示了华大集团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上的先进实力。期待双方在未来继续深化合作,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图片来源供稿单位)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琨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思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