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遗产研究”讲座在南方科技大学举办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金旖 王超/图
2023-11-26 13: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11月25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指导、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协办的“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视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遗产研究”高端讲座暨专题讨论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

本次活动为第十五届深圳学术年会(2023)高端学术讲座的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讲席教授周永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民间文化论坛》主编、温州大学教授黄涛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会上,40余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遗产研究”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出浓厚的时代底色和本土特征。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教授表示,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中国的非遗保护在浅水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在和未来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挺进“深水区”,打“攻坚战”,其中最需要加强的是对非遗主体文化权利的保护,包括创造非遗的权利、享有非遗成果的权利、参与非遗活动的权利以及非遗产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应该受到保护的权利。他认为,文化权利保护是非遗保护的理论前提和根本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则认为,文化遗产是对国土空间内的已有之物的重新命名和意涵认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国土和国民的维度所展开的行动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文化融合、构建民族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也认为,对于具有密切地缘关系的地域往往具有共享的文化底色,这些地区的非遗也形成了相似的文化特征,因此,在构建非遗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一实际深入把握。

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过程涉及到多个主体之间的力量博弈,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均牵涉其中。因此,遗产研究需要关照到不同的行动对象和研究层面,以期增强研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嘉宾,上海大学教授黄景春表示,就宏观层面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用语,模糊的概念,不确切的名词,如“白蛇传传说”“非遗文化”“世界级非遗”等。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人们的认知存在一些偏误,另一方面是因为非遗保护理念本来就是舶来品,有些理念还需要在讨论中修订和统一。因此,对非遗概念、名词展开遴选、释义,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非遗名词词汇表,是推进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储冬爱、温州大学教授黄涛进一步强调了遗产研究需要强化对个体的关照。岳永逸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个人的认同。非遗要想良性传承、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非遗的再民俗化——融入情感体验,真正与个体生命历程发生关联——重回民间。

韩国龙仁大学研究员庞建春则提供了一个融合了宏观、中观、微观视角的遗产研究范本,她认为公共性建构之于遗产化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各个遗产行动主体将站在不同的公共性立场上展开博弈,正是这一过程催生了遗产的价值再造。

本次会议的发起人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教授王晓葵表示,将“有价值”的过去加注标签,赋予意义,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遗产化”。当前,“遗产化”产生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探源“固有文化”等的宏大目标,渗透到了社会的“日常生活”。在今天,从衣食住行、年节礼仪,到乡村振兴、文化自信构建等社会政策的领域,都有遗产保护、活用和再生的影子。在此语境下,有关遗产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这些学科虽然有不同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研究范式也各有千秋,但是在思考人类如何对话过去、满足当下、建设未来这一点上,透过“遗产”研究找到了共同对话的平台,学科交叉和合作是新时代下遗产研究的重要底色。

在会议讨论中,同济大学教授万书元、上海大学教授张江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赣丽、中山大学教授段颖、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香港树仁大学助理教授谢洁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厦门集美大学教授臧艺兵、清华大学教授戴吾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高舒、上海大学副教授王立阳等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科技史、音乐学、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提出了文化遗产研究的问题和思路,对遗产的职业化、市场化、创新转型、保护传承和政策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体现了遗产研究的发展潜力和学科包容性。

好的学术成果需要好的刊发平台。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发起方和组织者,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2019年6月创设了文化遗产研究综合学术集刊《遗产》。会上,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廖明君、澳门大学《南国学术》前主编田卫平、浙江大学教授阮云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文物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孙霞均对《遗产》创刊以来取得的发展进行了充分肯定,亦对刊物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作为《遗产》主编,周永明教授表示,经过近5年的发展,《遗产》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知名度已得到逐步提升,未来将进一步提升稿件质量,关注前沿热点研究,尽快将《遗产》打造为“C刊”,为国内外遗产研究学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发表阵地。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金旖 王超/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