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届“先锋杯”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新锐奖得主:一群努力挖掘数字技术温度的年轻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文 苗威/图
2023-11-13 20:43

11月13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承办的2023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创新大会在五洲宾馆举行,大会上揭晓了深圳首届“先锋杯”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各奖项的得主。记者了解到,共有45支团队入围“先锋杯”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决赛,在BIM技术与创新应用、CIM技术与创新应用、地下空间专题技术与创新应用三个赛道分别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和“新锐奖”、“自主创新奖”。

大赛自9月启动以来,社会反响热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总计611个团队3920名选手报名参赛,参赛选手覆盖政府单位、数字孪生领域头部企业、顶尖高校、权威科研机构,参赛的作品涵盖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多个领域、多个专业。

Smart Resilience 团队成员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杜宜珊登台领奖时,记者惊讶于她的年轻。“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4.6岁。”杜宜珊告诉记者。

Smart Resilience 团队成员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杜宜珊

Smart Resilience 团队获地下空间专题技术与创新应用赛道新锐奖,获奖作品名为“地铁危机应对社区:多元数字模型驱动下城市地上空间应对极端气候地铁站危机的潜力挖掘与场景应用”。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极端天气应急响应作为研究主题时,杜宜珊表示:“两个多月前,台风'苏拉'登陆广东,当看到应急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广大市民时,我们非常感动于城市的温度,同时也感受到了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启发了团队思考数字化可以在该类场景里发挥什么作用,我们想进一步挖掘数字技术的温度,努力做到‘以数便民'。”

Smart Resilience 团队将地铁——这种人员密集的地下空间的应急救援作为关注场景,基于全市域的地铁网点搭建了横向和纵向的韧性提升网络体系,横向网络上将“人”的因子(包括生产生活轨迹、人对安全的感受和需求)纳入模型计算,在纵向上探索了对于人体而言更加舒适的地上空间如何对于地下空间起到支持和韧性提升的作用。“目前项目还停留在理念层面,我们希望能够结合多方努力,同时借助深圳良好的数字底座让项目落实到社会服务中去,我们也希望团队搭建的项目机制能够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

那么如果项目未来能够落地,将会被如何具体应用呢?杜宜珊举了一个例子。“现在许多救援尚属于散点性救援,例如在得知险情发生的具体地点或者通过经验判断哪里有险情后,再部署救援行动和安排救援人员。我们计划将散点性救援变为中心调度救援,把救援点部署在一个大的社区网格里,一个救援点就可以辐射一片区域。一方面,该救援点的工作效率会更高,物资的使用能够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应急救援工作精准性、敏锐性、主动性。”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文 苗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