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买失败”冲上热搜!多地发布消费提醒→
读特客户端 综合
2023-11-01 08:14

10月31日20:00,今年的“双11”大幕正式拉开,很多人经历一翻烧脑凑单操作后,买到了符合心意的商品,但也有不少人非常”闹心“,昨晚,“付款失败”“退款”冲上热搜。

不少网友遭遇平台提示“优惠信息变更,购买失败”的情况。

好不容易凑足满减,由于商品降价,全部崩盘。

还有人表示,直接买比一起付还便宜。

有人曾起诉平台,法院这样判

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了一起因尾款支付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原告诉称,其于“双11”期间参加预售活动,11月11日需付尾款5000余元。但在“双11”当天,原告因系统原因无法完成付款,导致其无法按照活动价格购买商品,造成巨大损失。故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电商平台赔偿损失及律师费合计13000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被告辩称,根据原、被告签署的用户协议,系统故障属于合同约定的免责事由,且被告已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裁判要点

①原、被告缔结用户协议时,已就系统故障的免责事由予以明示,其存在的合理性基于提供平台服务客观上一定会受到不可抗力及第三方原因的制约,故上述免责条款不应认定为显失公平的无效条款。本案中,原告主张其未能支付尾款为系统原因所致,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根据在案证据,尚无法排除存在其他因素致使尾款未能成功支付。

②“双11”活动当天,原告向被告反映问题后,被告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成功延长涉案订单的尾款支付时间,已尽到平台义务,原告可在延期时间段内选择支付尾款或重新下单购买。故原告关于活动机制都已失效的主张依据不足。

尽管原告在庭审中陈述,事后已通过其他方式购买了相同商品,但其并未提交证据证明此后购买的价格相较“双11”价格存在差额,对其造成价差损失。且涉案商品在“双11”当天的活动价格,是因为使用优惠券、红包、折扣等虚拟权益所致。这些虚拟权益的性质并不等同于现实货币,在未被实际使用的情况下,并不能换算成同等价值的货币予以支付。

③对于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法律并未规定赔礼道歉的责任承担形式,并且本案中原告未提交证据证明被告存在过错,因此对于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同时,由于被告无需承担违约责任,原告主张的律师费不应由被告承担。

综上,法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图源:图虫创意

别拿“全网最低价”当营销噱头

“双11”临近,“全网最低价”成为多家电商的卖点。据媒体近日报道,有品牌与不同销售渠道因“定价权”引发争议,内幕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不过从消费者体验看,“全网最低价”玄机多多。不过,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每个商家的进货渠道不同,营销策略各异,电商平台不能保证自己给出的就是“全网最低价”。更何况,不少商家只是把“全网最低价”当作营销噱头,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比如,很多电商平台存在“一品多价”现象——同一个商品介绍页面其实包含了多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价格。所谓的“全网最低价”很可能针对的只是其中最低配产品,比如充电器等配件价格,其他商品价格并不便宜,甚至可能比不打折的官方渠道更贵。

图源:图虫创意

更关键的是,“全网最低价”这一提法本身就涉嫌违法。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使用“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门发布《广告绝对化用语执法指南》,规范和加强广告绝对化用语监管执法。和“最高级”“最佳”一样,“全网最低价”也属于绝对化用语,不应出现在广告中。

同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并非“全网最低价”,那么商家将涉嫌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叫停“全网最低价”的营销行为,避免其误导更多消费者。

图源:图虫创意

人们常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诚然,经商需要精明的头脑,但倘若精明过了头,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全网最低价”等营销噱头只能忽悠消费者一时,一旦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就会质疑商家的信誉和口碑,进而选择用脚投票。

多地发布“双11”消费提醒

记者注意到,今年“双11”前,多地消协和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相关文章,提醒商家和消费者。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经营者:

消协则提醒,消费者网购时要货比三家、价比三家,警惕商家的“明降实涨”套路,不要轻易将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更不要随意泄露手机动态验证码,在收到商品时,尽量与快递人员一同验货再签收,确保商品包装完好、数量准确、商品型号与商家宣传一致。

道路千万条,诚信第一条。“双11”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用户消费得实惠,商家必须老老实实经营,靠产品的品质、价格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真正让消费者成为受益者,如此,才能推动“双11”购物节行稳致远,实现买卖双方互利共赢。电商平台也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商家依法诚信经营,拒绝欺骗误导消费者。

来源:潇湘晨报、法治日报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客户端 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