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深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深圳提出"卫生强市"战略,规划将医疗资源总体向原特区外倾斜,让深圳的每个区都拥有至少一家三级医院。"十三五"期间,位于南山区的深圳大学学府医院,位于光明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新明医院等市属三级医院均由市建筑工务署顺利建设完成,强有力推动了所在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2023年或成深圳医院项目丰收之年
未来,市民乘坐深圳地铁 4/6 号线就能抵达紧邻红山地铁站的深圳市新华医院。这所主打"城市综合体"概念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建成后将由北京大学深圳医学部负责运营管理,可提供病床 2500 张。
同样位于龙华,在新华医院几个街区之外的民治地铁站(5 号线),另一所市属三级甲等医院正在有序建设中。市第二儿童医院与市儿童医院实行"一院两区"制,由深圳市儿童医院运营,建成后将成为深圳市单体最大的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可提供 1500 张床位。
据市工务署相关负责人符翔介绍,市第二儿童医院与市新华医院同属一个项目群。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工程建设规模快速增长,为保证项目自始至终在高位筹划和实施,市工务署率先采用"项目群 +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新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充分抓住项目共性成立项目群,统一进行建设管理;同时,市工务署学习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选择国内顶尖的项目管理公司,集中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为项目各个阶段保驾护航,助力政府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目前,新华医院和第二儿童医院项目均处于地下室施工阶段,两年内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3 年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建成后,龙华人民无须再度梅林关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大鹏新区人民医院。
未来几年,深圳东部的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办事处也将建成一座市属三级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是市工务署第一个钢结构医院项目,建筑面积近 42 万平方米,由于依山傍海,大鹏医院具备将高端医疗与旅游相结合的天然优势。
"现场已完成基坑及边坡支护等工作,主体施工图也已经完成,今年将开始地下室施工。"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主任熊惠锋告诉记者。
"去医院化"深圳医院探索更多可能性
中国医院建设奖自 2016 年举办以来,深圳多家医院荣获此殊荣。2018 年 4 月,第三届"达实杯"中国医院建设奖"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评选结果公布,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新华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包揽前三。同年,这三个医院项目陆续开工。
第二儿童医院设计团队向记者介绍,传统医院设计以高楼为主,第二儿童医院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亲切友好的就医环境,特意压低建筑高度,同时在建筑内部设计阳光庭院,让医院更加明亮愉悦。
丰富的儿童娱乐设施、各种动物主题,让第二儿童医院秒变充满活力的"儿童乐园"。住院楼每层还有教室,如果小朋友在住院期间需要学习或者娱乐,可以去教室里看书、看动画,医院甚至可以邀请老师来为孩子们开讲座。
▲新华医院中央综合大厅。
新华医院与人们印象中的医院很不一样。为解决项目用地局促、体量较大、交通拥堵等难题,市工务署创新提出"医疗综合体"概念,通过打破建筑与城市的边界,达到"去医院化"的效果,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全新的就医体验。
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与医院无缝接驳的交通从四面八方进入医院,汇集在中央办理大厅,完成挂号、取药、缴费等一系列动作,顺便去大厅的咖啡吧休闲一下,或者去负一层的美食广场补充能量,有时间还可以去 5 楼休闲区小憩。
不同于闹市中的医院,位于山海之滨的大鹏医院,关键词是生态型医疗环境。大鹏医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先生主创设计,利用波浪型阳台、飘板等,营造出鲜明的山海建筑特色。建筑中设有立体疗愈花园,置身其中,人们可以感受海风吹拂,远眺碧绿山景,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疗愈场所更能予人希望、抚慰人心。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