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10月17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游客在贵州安顺5A级景区黄果树瀑布拍照,被景区内的大妈遮挡镜头阻拦。
面对阻挠,陈先生等人多次解释,表示并非给游客拍照,而是给自己的客户拍照,因为他们是从事公关、摄影服务的公司,不存在抢生意一说,但是对方根本不听,一直进行阻挠与“监督”, “你去其他地方照,你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地方照……”
据红星新闻报道,景区客服称,景区内游客可随意拍照,不受限制。“10月18日9时许,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网络投诉工作的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阻止拍照的人是在黄果树景区内从事摄影的经营户,办有个体营业执照。”
也就是说,这几个“摄影经营户”自认为将景区风景给承包了,“我的地盘我作主”,将游客的正常拍照权利都给剥夺了。
事实上,类似现象不独发生在黄果树景区。九派新闻上个月就报道,9月6日,一女子发视频称,吉林长白山景区内一最佳观看点扶手位置被人拦住,上去需交费10元,质疑有隐形二次消费。对此,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收费与景区无关,大多数地方都可供游客观看,只有那一个平台被承包出去几年了;并表示,该位置不是真正的最佳观赏点,还有别处更好的观景平台。
对此,正观新闻发表评论称,“私人承包”不是避责借口。长白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人数以百万计,收益也相当可观。但随着项目外包趋势渐盛,摆渡车、景区餐食、网红打卡点都成了隐形消费蔓延的灰暗角落。因此,本意促进景区消费和发展的第三方承包机制,也变得饱受争议——即便拥有经营权,承包公司就能乱捞“油水”了吗?有关部门难道将项目外包后,就能做“甩手掌柜”了吗?
评论还称,无论如何,有关部门都不能“隐身”,而应该身体力行地破除景区运营管理方面的诸多乱象。要知道,比承包更重要的是监管规范,比门票更实际的是口碑评价,比买卖更长远的是名声形象。这是商业逻辑,亦是职责所在。
其实,在此之前,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济南九如山景区都被爆料出打卡拍照要单独收费的消息。可见,这种想方设法榨干游客钱包、将景区精华变着法子再“卖”一次的做法,已经成为不少景区心照不宣的惯例。
这样的吃相也太难看了点。
徐霞客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任我行”的好时代,要在今天,他的游记能不能写下去还是个问题——你看,一些景点涨价还不过瘾,还要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严防死守”,严禁偷窥与拍照,每一次偷窥与拍照,似乎都意味着资产的一种流失。
其实,名山大川是大自然的遗产,历史人文景点是老祖宗的遗产,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的私产,这是常识。一些地方政府、一些风景管理处将大自然馈赠的自然景观与老祖宗留下的人文遗产当成了自家私产、自己的小金库,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2022年,《法治日报》就曾刊发题为《景区过度商业化着实让人烦》的报道称,景区在布置商业元素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满足游客的商业服务需求,又要充分考虑游客游览体验的舒适性、安全性,从精细处、特色处体现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而不是粗制滥造、随处可见的商业围堵。
回到游客在黄果树瀑布拍照遭大妈阻挠这事上来,后续新闻是,景区方面发布通报称,黄果树旅游区工管委和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处置。事件发生时,景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在现场对三名摄影经营户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劝阻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随后介入调查,对涉及的摄影经营户进行批评教育并作出停业整顿处理,同时对景区内摄影等业态开展专项整治。
通报用了两个“第一时间”,或许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希望该景区以及国内其他一些遭游客投诉的景区能够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真正懂得景区重在口碑的朴素道理,切不可做一锤子买卖,吃相难看,否则,游客用脚投票的后果更难看。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