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云阅读”“云视听”“云赏乐”“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给人们带来不少新鲜体验。数字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必然选择,如何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数字化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期文汇予以汇编。
数据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关键生产要素
郑自立在2022年第9期《当代经济管理》《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挑战和政策选择研究》一文中认为,数据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关键生产要素,能否高效利用数据要素,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效有决定性影响。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要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推进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要着力“数字化转化”,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对已登记在册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的分类与标准,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和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二是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在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发挥“新基建”的“头雁效应”,着力打通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加强企业数字化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着力补齐配套设施短板。三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在文化产业领域探索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按实际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对如何科学确定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数据要素的贡献和收益,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又该分给谁、各分多少等问题做出建设性解答。通过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定价规则、建设和规范数据交易平台以及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等,进一步推进文化资源数据、产业发展数据的市场化流通。
先进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内容向体验式、场景式方向发展
赵伟在2022年第19期《人民论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及路径探析》一文中认为,数字科技能够提供精准化的内容生产与投放。一方面,促进精准化的“共创式”文化生产。 在网络数字文化消费过程中,受众可以依托数字技术的互动性广泛开展社交活动,由此互动短视频、互动影视剧、互动小说等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最终催生了“共创式”的文化生产形态。另一方面,促进精准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推送。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能够有效存储、收集、处理用户数据信息, 深层次把握用户群体的综合特征,实现数字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精准推送。先进数字技术不仅推动智能文化装备制造的发展,而且推动文化内容向体验式、场景式方向发展。作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文化装备制造依托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涌现出高端可穿戴设备、智能文化硬件软件、高端数字文化产品、智能互动服务平台等,为优质文化内容生产提供了驱动力。
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治理中,政府需要把握战略方向,确保制度供给
张振鹏在2022年第9期《社会科学战线》《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理论框架、 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一文中认为,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治理中,政府需要把握战略方向,确保制度供给,既要强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治理,又要引导、扶持、服务、监督,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治理优势。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 政府需要准确了解其发展方向及其生产经营内容和方式,引导文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取向,把控文 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违法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社会组织的行为并督促其依法整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信息互动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充分的监督和维权机会,让公众能够反馈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置。政府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治理中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是提升各 级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化治理。
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协同应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罗仕鉴、王瑶、张德寅在2022年第4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化产业数字化内生生长与外生协同创新的进化机理研究》一文中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协同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共同整合产业内外资源要素,以网状方式交织构成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生生长与外生协同模式,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内循环生态子系统中,通过市场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理端加强文化数字化治理、生产端带动文化智能装备制造、人才端引导文化创客协同、技术端赋能文化创作开发,五端发力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传播,激活文化产业内生因素,赋能文化消费。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外循环生态子系统中, 协同多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消费营销创新增值,构建线上虚拟文化空间与线下物理文化空间的“在场、在地、在线”多模态消费体验空间。打造文化产业数字化内外生态共生互惠机制,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服务创新、体系创新、内容创新。(栏目主持:赵鑫)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