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书单 | 献给白色巨塔中那些不惧世俗的纯真
读特记者 邓晓偲
2020-08-19 19:54

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2020年有着最为魔幻的开篇,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是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今年医师节的主题亦是对他们表示了崇高敬意:“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

在阅读领域,也有许多相关主题作品。比如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书中所展现出的热情、诗意和思索,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极其罕见;他所描绘的环境下人性与个人尊严的挣扎,其真切的动荡和不安感更是前所未有。

▲《日瓦戈医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而其中最令人震动的,是主角日瓦戈医生在种种抉择中,呈现出不惧世俗、强权的真诚、善良、纯真。这位医生不是英雄,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令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深深感动。

▲电影《日瓦戈医生》剧照

再比如《晶报·深港书评》201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打开一颗心》,这本书告诉你,医生既是头顶责任、危险与光环的专业人士,又是生动而感性的普通人。他们或许脆弱,但也十分勇敢,他们也有常人的焦灼与苦楚,但面对患者的时候一定是坚强而自信的。这本书不仅让你看到一位心外科医生的丰富人生,也能读到手术台前生死的较量。作为利他主义者的医生,风险之挑战在于正确的判断,在于手握手术刀时的那紧张瞬间。

《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著 高天羽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还有前几年火遍全球的《最好的告别》,作为普通人,死亡不可回避,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终点。而作为一名医生,特别的是,阿图•葛文德关注的则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也让我们明白,大医不仅治未病,而且需要帮助人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有勇气做出选择,追求对自己有价值的幸福。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美] 阿图·葛文德 著 王一方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湛庐文化

关于医师本身,也有不少人会好奇,身穿白大褂,担任崇高角色,面容严肃、行为谨慎的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当简单科学遇到复杂人体,又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

“我把手术刀放在病人皮肤上,划下第一刀。这种感受实在太奇特了,会让人欲罢不能,它混合了见血的亢奋、担心出错的焦虑和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

“长久以来,西方医学界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近乎机器的完美。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要诀就是‘多做’,连续不断地做,有朝一日自然会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而精准。”

“我在她脖子上摸索着,寻找甲状软骨的突起,但只摸到一层层脂肪,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该切下去吗?是横切还是纵切?我真痛恨自己。没有一个外科医师会犹豫不决,而我竟这般踌躇。”

……

在湛庐文化医疗书系《医生的修炼》中,阿图还将自己作为医师的职业生涯细致勾勒,娓娓道来。他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医师生涯中,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而日益攀升的医患纠纷、说不清的诊疗性骚扰、棘手的医疗事故、高额的医疗费、不平等的收入……当新手医生阿图成为独当一面的葛文德医生,当医术已经远远无法解决问题,他与他的医者同伴如何面对?与专注于现象的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医生的精进》对医疗体系内的诸多问题及其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因医疗纠纷导致官司缠身是医生的梦魇,碰上这种事,医师往往激愤填膺,大叹倒霉,然而这种事还是屡见不鲜。在像外科和产科这种高风险的科室里,每个医生平均每6年会碰上一次。”精湛医术只是进入医者殿堂的第一步,走进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验。

▲湛卢文化医疗书系《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医生的精进:从仁心仁术到追求卓越》

你可曾记得去年风靡圈内的医师手记《与病对话》,全书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精神病院里心灵手巧的优雅女士、时刻盼望生病的女人,富有托尔斯泰式尊严的酒鬼、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的美丽医生……他们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在这里,我们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读来温暖愉悦又令人思索。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胡冰霜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3月

就在去年,晶报记者还采访了胡冰霜医生。多年来,胡冰霜看过许多患者离开人世,也看过更多的患者被治愈。“其实大家都希望不要生病,不要看医生,但其实小病小痛也给了我们人生休整与小憩的时光。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年轻人这么忙碌,不停一停,好好关注自己的身体,匆忙前进的路上还不知道会堆积什么更严重的问题。我们也是在被病治愈。”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过,疾病是人生的课堂。同样曾饱受病患之痛的贾平凹也认为,生病是另一种形式的参禅。在生理层面,疾病无论对个体还是人类都是一种灾难,但也时常意外地为人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存在状态、观察视野和思考面向。

生活中,人们总是期待医生能给出确定答案,但胡冰霜用自己的行医经验告诉读者,在生命面前,没有确定性,面对真正重大的疾病,医者所能做的也无非通过患者的描述,做一个决定,然后与病人一起等待。由此,医生与患者也由此建立一种微妙的联系。

早年医疗不发达,医疗信息更不普及,很多人对疾病不够了解,且常有错误认知。其中又以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最为明显,以讹传讹下,一旦被诊断出脊椎或脑部出现病变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总是退避三舍,普遍认为风险太大,万一不小心伤到周边神经,恐会瘫痪一辈子。时至今日,就算医疗技术已大为精进,这种因错误认知而衍生的恐惧感依旧存在,延误病情的憾事还是一再重演。看多了这种悲惨结局,医者蒋永孝也决定挺身而出。在《与疾病共舞》中以蒋永孝他的专业及多年临床经验为经,他和病患之间的互动为纬,娓娓道出医患故事。无非想告诉更多的人,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面对疾病的鸵鸟心态,以及因此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与疾病共舞:听医生讲述神经外科那些事》

蒋永孝口述 林进修撰文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0年7月

而当下社会,又是什么造就了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病患的意义:医生和病人不同观点的现象学探讨》一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由于医患对疾病极为不同的体验差异,导致他们无法共享同一种病情,医患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困难重重,这也是造成医患相互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而探讨患者的个人体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平衡,在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棘手问题的当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病患的意义:医生和病人不同观点的现象学探讨》

(美)图姆斯 著 邱鸿钟 李剑 译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4月

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职业生活之外,医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平凡人,也有文雅、休闲的兴趣爱好。郎景和作为中国妇产科“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接班人,便以书法随笔推广人文医学。《一个医生的随笔录》一书即是呈现了郎大夫书法形式的生活随笔。

《一个医生的随笔录》 郎景和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8月

看似随意的书写其实是郎大夫数年的坚持,是每日的反思省察,是一种优雅的仪式感。简约的文字、洒脱的线条、有意境的小画,展现了诗意的、审美的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医学从业者从本书中可获得鼓励和精神指引,普通读者可从中学习到不同职业一致要求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并能感受到作者在繁忙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探索自身的乐趣。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

(作者:读特记者 邓晓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