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88期 | 伍蠡甫:左手执画笔,右手执译笔
晶报APP
2023-10-13 08:51

他的身份非常多:是学者,也是艺术家;是外文系的教授,翻译过数量可观的西文著作,在西方文论的系统研究上开创先河;又工于山水画,既精通西方的艺术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古与今、中与西、文与画就像伍蠡甫生命里的一道道双螺旋,彼此缠绕。他和其父伍光建又被称为“中国译坛双子星”。

■蔡登山

伍蠡甫(1900-1992),笔名敬庵,字叔潜,广东新会麦园乡人。他出生在一个有着很好文化背景的家庭,父亲伍光建曾留学英国,是晚清民初从事白话翻译的开拓者之一,翻译过大仲马的《侠隐记》(又译作《三个火枪手》),在当时与严复、林纾齐名。伍光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喜爱和尊重,这深深地影响着幼年时期的伍蠡甫,使他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晚年伍蠡甫

据伍蠡甫回忆,其父常常给他们兄弟姐妹讲授辜鸿铭自选自编、自费刊行的《蒙养弦歌》,其中都是五言和七言古诗。当时辜鸿铭翻译的《痴汉骑马歌》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父亲就拿来教育他的孩子们,认为这首诗译得实在好,把诗人的风趣和诗中主角、布贩子的天真烂漫,特别是他的那股痴呆味儿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亲切。伍光建告诉他们,要把散文写得自然而无斧凿痕迹,富有韵致,就需要从声调和节奏方面下功夫,多读多背古诗,会使文章写得流畅和朗朗上口。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伍蠡甫从小学习古文、诗歌等传统文化,这为他后来从事中国画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幼年的伍蠡甫曾跟随其父亲辗转于北京和上海,伍蠡甫就读于北京汇文附小,可是伍光建对京城的教育极不满意,索性在家中亲自给孩子们执书上课。后来入上海青年会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就读,伍蠡甫小学到高中读的都是教会学校,对于外文的掌握已是相当熟练。

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的文章说,“伍蠡甫很早就对绘画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在中学时先学西洋画,后来渐渐对国画产生兴趣。于是他疯狂地买书,像邓秋枚主编的《神州国画集》、狄平子主编的《中国名画集》等许多单本画册,几乎搜罗殆尽。后来他在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导下学习国画,他的绘画风格是追踪石涛、董源诸家,又特别注意写生。”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此时正定居上海,以出版和鬻画为生。黄宾虹指导伍蠡甫有四件事:一曰,专事山水画;二曰,宗“四王”,明清,上溯宋元;三曰,写生;四曰,授黄家笔墨。

年轻时的伍蠡甫

十九岁那年伍蠡甫考入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和文科,在学期间他当过复旦大学年刊的美术编辑,一九二三年于复旦大学文科毕业,同年赴北京求职,正碰上溥仪迁出故宫,北洋政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一九二五年十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开馆,书画陈列馆展出的古代书画震惊了伍蠡甫。他回忆说:“第一次去故宫博物院我几咋舌不下,不敢相信之所见为真,因为一些名迹是五代北宋时的,还有唐代的名画呢!元明清的不少名画皆是我梦寐所欲见的,我曾在画册中见过,真是大开眼界。此后我便一次又一次地去,一有闲暇即去泡博物院。”这些藏品之珍奇,规模之鸿巨,深深震撼了伍蠡甫,同时激发他的创作和钻研之心。居京五年,伍蠡甫如饥似渴地观摩临习历代名画,为其艺术创作和画论研究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基础,他开始大量阅读中外画论、艺术史、文艺理论专著,其中石涛的《画语录》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他更以《画语录》中“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一句自勉,取斋名“尊受斋”。伍蠡甫收获了中国画集聚千年的笔墨精华,也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九二八年春,伍蠡甫返回上海,受恩师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之邀回母校执教。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年在复旦大学教授英文,其间也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授英文、国画、文学。讲台之下,伍蠡甫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国民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于是在一九二九年他与复旦大学另两位教授孙寒冰、章益共同创办了黎明书局,由孙寒冰担任总编辑,伍蠡甫担任副总编辑。这其中需要提及的是,黎明书局为拓展读者视域、增进社会认识而推出的“英汉对照西洋文学名著译丛”及《世界文学》月刊,这两者伍蠡甫都功不可没——他不仅是出版方,而且在“西洋文学名著译丛”中他还是策划者。他在一九三〇年八月出版翻译鲁索的爱情名著《新哀绿绮思》(今译《新爱洛伊斯》),成为该“译丛”的第一种。自一九三〇至一九三五年陆续出版的有:伍蠡甫翻译的歌德《威廉的修业时代》(今译《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以及和刘麟生合译的《两个罗曼斯》;顾仲彝译的哈代《富有想象的妇人》;蒯斯曛、席涤尘译的屠格涅夫的《阿霞姑娘》;洪深译的苏联罗曼诺夫的《恋爱的权利》;樊仲云译的莫伯桑《橄榄园》;俞楠秋、王淑英译的莎士比亚《暴风雨》;吴钊岚选译的波斯诗人莪默《鲁拜集》等。另外专门刊载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坛动态及文艺思潮理论的《世界文学》,其中有不少译介出自伍蠡甫之手,在这个过程中伍蠡甫开始了解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及相关论著。“所以他不单纯是一个译者,他还是一位西洋文学的评论家。”此外,一九三一年,伍蠡甫和孙寒冰还选编了《西洋文学鉴赏》和《西洋文学名著选》。

伍蠡甫翻译的著作

一九三一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用英文完成取材于中国的《大地》(The Good Earth)引起轰动,对西洋文学有很深造诣的伍蠡甫,马上在一九三二年先后出版赛珍珠的《大地》节译本(改名《福地述评》)和《儿子们》(Sons)的中译本,而黎明书局也成为在中国最早出版赛珍珠作品的出版社。有人评价伍蠡甫译书一个很大的特点,总是将译述和评论结合起来,这在他的《福地述评》中表现就很明显。而且他总是不吝啬在译作的序里——自己的也罢,他人的也好——发表对作品的意见和观点。这或许可以视作他踏入西方文论的肇始。

另外,在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世界书局出版了伍蠡甫与徐宗铎联合翻译的美同海士(C.J.Hyaes)和蒙(P.H.Moon)合编的中学教科书《上古世界史》和《中古世界史》;一九三四年伍蠡甫为上海新生命书局编译了歌德的《浮士德》;一九三五年九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伍蠡甫选译的博格曼等著的《瑞典短篇小说集》;一九三六年该出版社又出版了伍蠡甫选译的泰戈尔等著的《印度短篇小说集》。一九三七年,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第一集收录有伍蠡甫翻译的欧·亨利短篇小说《四百万》,同年,他与曹允怀合译并出版了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作品《苏联文学诸问题》和《文化与文明》等。

一九三六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伍蠡甫入父亲的母校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西洋文学专业,在这所举世闻名的学府中,伍蠡甫潜心治学,广涉外国名著,涉猎西方文学理论。他接触到了英国著名形式批评家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等人的艺术形式主义批评著作,该学派的艺术批评思想对他的艺术理论及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海外留学期间,他参观了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得以尽睹文艺复兴以来名家,如达芬奇、提香、米开朗基罗、戴维、高更等的绘画、雕塑。

一九三七年,伍蠡甫在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的支持下,在大使馆内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英国本土民众第一次看到现代画家的中国画。伍蠡甫还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及牛津大学作了“中国绘画流派”的讲演。翌年他赴法国巴黎参加国际笔会年会。

抗战爆发,伍蠡甫被迫中断留学生涯,来到当时的陪都重庆。一九三八年应邀出任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在任院长期间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曾邀请了宗白华、胡小石、谢冰莹、老舍、余上沅等文化学术精英在当时的复旦大学文学院开讲座。

伍蠡甫教授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聘书

他曾多次在重庆、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抗战初期,他曾在报纸上发表《画室闲谈》说:“抗战前数年,就有人向我建议把现代事物纳入山水画中去,如汽车、洋房、军舰等,后去欧洲留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对西方绘画作考察研究,并与中国画作比较,深感国画必须变革,否则难以发展,甚或将失去生命活力。”“本来现代的题材是没有不可入画的道理,唐宋画中表现的衣、食、住、行在唐宋时难道不是‘现代’的吗?”“我们如果一味学习唐宋的画法,我们的眼前心上便很可能只有一些皴、擦、渲、染的形式,伏在形式后面的东西——内容反都消灭了。于是乎形式一代一代留下来,直到现代的中国,它还是紧紧捉住画人之手,非得用它不可,但用了它,它便能蒙蔽人的心眼,使人想不起或看不见当前的生命的内涵。”因此学者刘力源就指出伍蠡甫“在爬梳传统画论时,他总在思考这些‘老传统’如何在今天发挥作用,如何去批判吸取和发扬。但他也明确反对为了遵从古法,阻隔画家的心与眼同当前生命、周遭世界的联系。所以在上世纪四〇年代,他就大胆将洋房、工厂、飞机、枪炮搬入山水画,在当时引起不小争议。岭南派创始人高剑父认为伍蠡甫的画‘不泥古不离古’‘不为法缚,不为法脱’,这是赞话,其实也是对伍蠡甫做一切学问的诠释。”

一九四一年,他出任教育部美术委员会委员,一九四二年受马衡院长之邀任北平故宫博物院顾问。同年随院长马衡赴贵州安顺华严洞作故宫西迁古字画鉴定。在与古画朝夕伴影,与古人相知对话的数月中,他的眼界已非寻常同道所比,画艺自是更入化境。实际上这次经历对他此后画学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论著愈加深刻广博,而且更加注意处理绘画中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伍蠡甫画作《秋山图》

一九四八年伍蠡甫在广州举办个展。一九四九年以后,伍蠡甫先后翻译出版了《哈代短篇小说集》《雪莱诗辩》。一九六三年,他响应上级指示,组织了多名专家学者编写《西方文论选》(上、下两卷),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关于西方文论的研究编著。该书出版后用作高等学校国文学专业学习用的教科书,对推动西方文学的深层研究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九六三年他发表《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说:“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

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

学者刘媛认为伍蠡甫反对以简单的政治尺度评判艺术创作。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伍蠡甫难逃劫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扣上了“宣传资产阶级观点”“美化资产阶级文学”的罪名,宣布他的著作《西方文论选》为“大毒草”。他生平珍藏的一大批名家字画、古玩之物被抢掠去,留学英伦时期苦心搜购的西方文学名著和原版外文资料亦在这场劫难中散失殆尽。

伍蠡甫著作《西方文论简史》

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伍蠡甫得到落实政策,重返工作岗位,他的研究成果又得到承认和推广。

一九八〇年代后,他除了担任复旦大学文艺批评教授外,还肩负一系列社会职务:上海画院兼职画师、全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华全国美学会顾问、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辞海》编委,以及外国文学、美术科主编,并当选为上海市文联、上海笔会的成员之一,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

伍蠡甫八十二岁画作

一九八三年春,伍蠡甫第一次在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

一九八五年,伍蠡甫主编出版有《山水与美学》《中国美术辞典》;与夏仲翼合编《欧洲文论简史》。

一九八〇年代中后期,伍蠡甫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工作,写作《欧洲文论简史——古希腊罗马至十九世纪末》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

一九八七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伍蠡甫发表文章指出:“因袭和变革、再现和表现这两对矛盾,共同组成艺术传统的整个结构”,“因袭与再现导致传统的封闭性,变革与表现产生传统的开拓性”,共同缔造了“传统的生命体”。而艺术家“再现”的对象,不限于自然、现实,还包括他难以彻底避免的艺术传统的模式、图式。艺术家的成就在于“反映客观以及再现自然形象与既成图式的同时,能发挥主体精神与能动作用,争取艺术形式的创新,以表现自我。”伍蠡甫通过对中西绘画和画论的研究,逐渐感到现代西方美学,尤其是后印象派舍“再现”而取“表现”,强调画中有“我”,实与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良传统殊途而同归。

伍蠡甫著《中国画论研究》

此外,伍蠡甫晚年还著撰出版了多本艺术理论专著:《访艺录》《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名画家论》。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四日伍蠡甫辞世,享年九十二岁。

伍蠡甫以为对中西绘画美学的比较研究实为一项重要工作,因而他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功夫。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力求写生而不忘创意,再现注重“丘壑内营”,表达画家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境界,富有学养和书卷气。著名画家高剑父赞誉他的国画:“雅得石涛之旨,能从北苑中写出自己个性来。”刘海粟则称赞曰:“画笔老拙遒辣,实践理论相呼应”。徐悲鸿生前曾观赏过伍蠡甫的国画展,他用杜甫诗句“元气淋漓嶂犹湿”来题赞伍老的山水画。而复旦大学同辈学人、美学家蒋孔阳的挽联写着:

中国画论西方文论论贯中西

西蜀谈艺海上授艺艺通古今

更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