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18时40分,浦东分局临港新城派出所接到一对夫妇求助,称其四岁女儿在海边游玩时走失。女童父亲称,其带领女儿到达离海水20米左右的沙滩玩耍,过程中返回取手机,十余分钟后回到沙滩已经找不到女儿。
次日,民警通过对海滩周围20个监控探头逐一排查,发现了疑似女童的身影,其在原地等候约10分钟后,向水边走去,在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目前,浦东警方已协调上海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的水文专家分析水流走向,以进一步开展搜寻工作。
图片来源:黄元芯父亲抖音账号
事发之后,“上海四岁女童失踪”相关词条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女童搜救工作的每一步进展,都在牵动着大家的心。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起寻常的假期儿童与家长走失新闻,在虚惊一场后最终会找到孩子。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被披露出来,事件走向眼看不容乐观,大家的心情除了痛心无力,期盼奇迹发生之外,也多了一层愤怒。
大意酿“人祸” 是网友愤怒的源头
在这起事件中,让大家愤怒的主要原因,便是女童的走失并非“天灾”类不可抗因素所造成,而是由于孩子家长疏忽大意所造成的“人祸”。
把孩子独自留在沙滩自己离开,女童父亲给出的解释是回去拿手机。然而国庆期间景点游客聚集,人多杂乱,把一个不具备自身保护能力的四岁儿童独自留在陌生的地方,这一行为本身就“心大”到令人匪夷所思。按照正常家长的逻辑,带着如此年幼的孩子来到人流量聚集处,就算是上厕所时都不敢让小孩离开视线范围,粗心到如此程度,也难怪事件发生后大家对这位父亲多有指责。
另一方面,每逢假期,各大机构与学校三令五申一再发布安全提醒,为广大家长敲警钟,非万不得已情况,在外游玩期间看管好未成年人,不让幼儿离开实现范围几乎成为了家长共识。在如此力度的提醒之下,女童父亲还能将一个四岁孩子独自留在一片随时会涨潮的滩涂地,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为人父母,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怎能如此大意。
不信谣不传谣 避免二次伤害
纵然网友有再多的心痛与愤怒,事件发生最心痛的人无疑是孩子父母,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待搜救进展,在事件真相未公布之前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在此之前,有网络传言称女童父亲为继父,在与女童母亲再婚后生下弟弟,曾经有过将女童故意丢弃过一次,更有人称,此次孩子走丢也是女童父亲的故意丢弃,众多扑朔迷离的猜测让事件陷入了阴谋论色彩。10月7日9时许,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获悉,走失女童一家系原生家庭,也不存在曾丢过女童的情况。
事件已经发生,对孩子父亲再做更多的谴责也于事无补。网友的正义固然可以理解,事关孩子的安全问题这一敏感话题,对于家长而言,巨大的代入感自然而然刺中了他们心中最柔暖的地方。然而正义感的宣泄要有的放矢,眼下,任何阴谋论式揣测除了变成变成刺向当事人的“利刃”,已无更多其他意义。与其谴责怪罪,不如痛定思痛回到原点思考,如何让监护人的责任更加有效落地,如何真正保护好未成年人。
假期出行 如何避免儿童走丢?
据统计,今年暑假期间,仅深圳大梅沙公园一天内就有188起儿童走失案例。每值假期出游高峰,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由于年幼孩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一定要确保孩子在自己的实现范围内。
在外出至商场、广场、游乐园、车站、超市等儿童易走失的场所,家长更需当心。如遇到儿童不慎走失,可利用广播寻人的方式,一名家长守在儿童失踪地点等待,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发起广播寻人。另外,也可运用“十人四追法”找寻丢失孩童,双方父母一方原地不动,另外一方发动亲友10人沿四个方向寻找大路、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同时进行报警。
最后,家长平时也应要多教育孩子应对突发状况,可做“模拟走丢”情境训练,让孩子记住家长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事关安全无小事,一时的疏忽和大意,就可以将孩子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千万别等悲剧酿成了,再来重温这个简单的道理。
实习编辑 胡清文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颖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