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智慧”的医院是怎样的?北大深圳医院告诉你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田怀谷 李梦园 文/图
2017-10-19 22:54
摘要

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运行效率和医疗质量提升为目标,通过对全诊疗流程的梳理和改造,致力于打造花园式智慧型医院,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和患者就医体验。

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运行效率和医疗质量提升为目标,通过对全诊疗流程的梳理和改造,致力于打造花园式智慧型医院,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和患者就医体验。

就让我们走进这家医院,看看这些超炫的医疗黑科技,如何让这家医院更有“智慧”。

智能化服务: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

从今年1月1日起,在北大深圳医院做完X光、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患者收到的将不再是传统的“牛皮袋+医用胶片”,而是储存在云空间的电子胶片——“云胶片”!患者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医学影像及影像诊断报告等信息,快捷又方便。

很多市民到医院看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做完检查,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拿到X光、B超等检查报告。医疗影像大胶片,放在家里,保存也是件麻烦事。为方便患者,北大深圳医院一直在创新探索:早在2015年,该院就实现了检验、检查结果和胶片的自助打印,并且布点广泛,有效节约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从2016年起,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查询和下载自己的检验、检查结果,体检报告等,进一步方便患者的复诊和自我健康管理。今年,更是升级到“互联网+医学影像”模式,在广东省内率先使用“云胶片”,将检查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格式上传云端,患者通过扫码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结果。这样既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方便患者携带和影像学会诊,又减少二次胶片打印,每年节约近万张胶片。

云胶片只是北大深圳医院智能化服务的其中的一项措施。走进这家医院,你会发现,智能化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门诊流程的各个环节,医院管理者用科技创新的理念,正在有智慧地破解“三长一短”等老百姓所诟病的公立医院老大难问题。

在今天,预约挂号已逐渐成为了深圳市民就医的习惯。排长队挂号的现象,在深圳的医院已经很少见到。在市属综合性医院里,北大深圳医院是最早试点分时段预约诊疗的医院之一,2016年预约门诊放号量152万人次,预约诊疗人次在全市医院中排名第一。今年,该院更是推出非急诊的全门诊预约,今年1-6月放号95万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长34.2%。

医院还推行影像检查一体化预约服务,医生在为患者开出影像检查申请单时就直接进行分时段预约,患者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即完成支付;候诊期间通过传呼机或微信等进行排队时间提示,检查报告也可以自助打印和在线查询。无需再像过去那样要先缴费,再到影像科分诊台排队预约,检查时再到影像科等候检查,检查完了等结果,反复排队等候消耗大量时间成本。

挂号不用排队,缴费的排队问题也通过移动支付解决了。北大深圳医院从2016年初,大力推行多渠道的在线支付服务,顺利实现微信、支付宝和华夏银行就医宝等多种途径的在线支付。2016年9月,又顺利实现医保在线支付的对接,成为广东省首家异地医保即时结算单位。

据初步测算,如果患者通过预约、在线支付等途径到该院就医,平均可以节约1-1.5小时左右的排队等候时间。

智能化护理:“智小护”成为护士的好帮手

作为广东省智能化护理的示范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科技企业联手,通过智能智造,在智能化护理上全力领跑。

护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的输液管理、护理APP……智能化护理带来了护理工作的划时代变革,将护士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在病患的病床前,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升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升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在肿瘤科,过去这个科的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配药很头痛。由于抗肿瘤药可经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摄入,在配药的过程中存在职业损伤的高风险。现在这件“头痛”的事,可以交给配药机器人来做了!安瓿瓶切割、掰断,西林瓶开启、消毒、摇匀、抽吸、注射……在百级封闭环境下,只见机器手“娴熟”地操作,精准而灵巧,从验证处方至药配好了出药,全程只要几分钟。配完以后还会将医疗垃圾自动分类。

在脊柱外科病房,护士助手机器人已勤快地在“上班”。患者入院后,每天要做些什么检查、治疗,要注意什么,护士把个性化的内容“教”给它,它会“跑”到病床边去一一仔细叮嘱。机器人的胸前有文字显示屏,头上有视频显示屏,患者不仅可以听它“说”,还可以看文字和视频提示。一次没听清,可以再播放;床前没记清,可以到护士站找它,一扫腕带,它就知道你是哪床病人,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说”。这个机器人还可以帮护士跑腿传送物品。

在手术室,手术用完的污物,护士放在污物走廊架子上,只要一按按纽,医用物流机器人机器人就会马上来取并送到消毒中心。不仅可为护士减轻物品运送的劳动强度,也可避免医用垃圾对医院环境二次污染。

在口腔颌面手显微外病区,由临床移动护理终端NDA、智能输液监测器、蓝牙物联网中心组成的全闭环智能输液管理系统,实现从医嘱下达、输液摆药、配药到执行的全流程监控和信息追溯。护士可以在护士站通过大屏幕、电脑,或者随身携带的NDA远程查看患者输液的滴速和余液量。还差几分钟就该接瓶和拔针了,输液有没有异常的情况,系统都会有智能提醒。“有了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什么时候该配药、接瓶、拔针,护士心里有数了,工作更有计划性,提升了效率。”病区护士长说。

在门诊采血窗口,智能化采血系统,由机器直接打印和粘贴试管条码,提高工作效率并杜绝人为错误。

不仅在院内,智能化也延伸到了院外的慢病管理中。过去,慢病随访依靠医生护士一张嘴,一部电话一支笔,随访效率低,效果难保证。2015年起,医院从慢性肾衰腹透患者居家管理入手,建立信息化平台,逐步开展慢病“云随访”工作,对出院慢性病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与追踪随访,实现患者从出院到再入院的全程跟踪管理,提高慢病患者的健康水平,改善其预后。截至目前,已经有14个慢性病被纳入到“云随访”平台中,42个科室参与其中,服务患者已经达到8.4万人次。

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让管理更高效

9月2日,在“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在2016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中被评为五级单位,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表彰。该院成为了广东省内第一家达到电子病历五级标准的综合性医院,这标志着这家医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上又踏上一个新台阶。

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北大深圳医院将五级电子病历创建工作作为医院的重点工作。2017年6月29日,国家卫计委电子病历评审专家组对医院进行五级系统功能评审后认为,医院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高度集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应用新技术改变医疗流程、提升服务品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认为,医院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目前,医院门诊电子病历覆盖率已经达到83.6%,且建立了完善的急诊留观、急诊抢救电子病历系统和病历保管体系,医患可以24小时随时调取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为患者得到延续性较好的诊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医院还建立手术分级管理数字化平台,对手术质量全程追踪。医院创新性地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外科医生手术分级授权进行管理:一是将原先医院40000多个手术名称标化为3854个;二是手术授权分级、分科、到人,医生跟人手术权限与”手术申请”、”手术记录"进行关联,各级医师都被限定在已经获得授权的手术目录内从事医疗活动,越级、跨科手术无法提交手术申请;三是定期统计每位医生的手术量、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质量指标,并计入医生个人技术档案,作为对医生考核、评估、再授权依据。2016年,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从2015年的1.33%降低至0.45%;2017年上半年再降低至0.39%。

用大数据持续改进质量安全。医院建立了运行和质量数据库,用信息化手段为医院科学决策提供全面数据支撑。据了解,医院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安全数据会直接从信息系统中自动统计获取,及时报告。每位科室主任都能够收到一份个性化的运行和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报告,真正实现指标考核,数据说话,让科主任对科室的技术水平、质量与安全了若指掌,也让后进者心服口服。同时,医院引导临床科室对质量安全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利用,查缺补漏,进行质量安全持续改进。例如,医院通过大数据分析查找急诊绿色通道的瓶颈环节并加以针对性的改进,将急性脑梗塞的DNT时间降低至现在的53分钟,急性脑梗溶栓例数增涨了近3倍。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田怀谷 李梦园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