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科学家不怕坐“冷板凳”,“科学探索奖”力争把“冷板凳”坐“热”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文/图
2023-09-25 07:10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近日,深圳大鹏半岛群星璀璨。在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十大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们携家人走上红毯,共同见证和感受这一荣耀时刻;与此同时,“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评审和获奖人等近200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属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

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5周年,一棵鼓励创新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2018年设立至今,“科学探索奖”共评选出248位青年科学家,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勇闯科技“无人区”;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从籍籍无名走到今天,探索出一套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

信誉声望快速累积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

“科学探索奖”是国内最知名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之一。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奖金使用方面,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在奖项运营方面,采用公益运作,不求商业回报,坚持长期运营。

“科学探索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每年遴选出不超过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科学探索奖”探索出了一套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项目坚持“科学家说了算”,始终把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放在核心位置,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监督制度,以保障专业、公正、公平、透明,致力于打造清新的科研文化和评审文化。同时,“不拘一格选人才”、坚持“破五唯”(不唯论文、帽子、奖项、学历、职称)机制,看重青年科学家的潜力和抱负。

基于此,5年来,“科学探索奖”得到了科学界、教育界各方的热忱参与和大力支持,它的信誉和声望在快速累积。据统计,共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这也是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资助人数未满额,体现出“科学探索奖”绝非“为评而评”,而是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

奖励有潜力的,激发和唤醒科技创新原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邬贺铨表示,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248位获奖者,总体上反映出设奖的初心,就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

“和现有的科技类奖项相比,科探奖有一些不同。”邬贺铨说,“很多科技类奖项是面对项目和团队,科探奖是直接面向个人的;很多奖是对取得科技成果的表彰,是看过去,科探奖更大程度是看获奖以后,在科学探索上、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不是有前瞻性,是不是能够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以及获奖者有没有开创性的思路,是看未来;很多奖主要是授予名誉,科探奖不仅仅是名誉,还有实实在在的经费,经费既可以用在改善科研条件,也可以百分之百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科探奖从一开始就强调它的公正性,不是主要看论文、奖励。”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科学探索奖”关注的45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正在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大多数成家但尚未完全立业的他们,要想让他们不但不怕坐“冷板凳”,还要争取把“冷板凳”坐“热”,“科学探索奖”无疑是让青年科学家更有底气和定力的重要奖励项目之一。

据调研,5年来,获奖人对“科学探索奖”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巨大荣誉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家人开心,身心自由投入科研”“无定期出成果压力”“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这四点;在获奖人每年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也频繁提及“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

2020年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表示,“‘科学探索奖’在我看来是一个催化剂,或者说是我人生的一个加速剂。获奖之后,我前进的步伐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加努力;在过去的几年,我们的科研成果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是过去十年达不到的。”

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

5年,已有248位获奖者。而“科学探索奖”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中国能资助更大规模的优秀科学家群体。5年间,“科学探索奖”资助的青年科学家,共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其中2023年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还迎来了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发表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随着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探索奖’不但成为中国科技界极为关注的大事,也在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吸引力。”

硕果累累,成为我国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

除了机制,还有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潜心探索,聚焦“无人区”和原始创新,可谓硕果累累。

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其后,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

今年2月,中国三大数学奖在武汉揭晓,第十九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6月底,新闻“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刷屏,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最新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

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学,他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看到免疫治疗的新疗法可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患者。另一个是,希望国家未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生科学家,引领医学科学的原创探索,改变临床疾病的诊疗。”

2023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石发展

2023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石发展表示:“‘科学探索奖’鼓励我继续聚焦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的生物医学交叉应用研究,持续推进该方向的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一前沿领域,力争在新一代磁共振从基础技术到应用落地发展中有中国人的重大贡献。”

腾讯长期资助,支持国家基础科研更快发展

“‘科学探索奖’5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能激励广大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社会、企业在投入基础研究,提升科学创新上的热情。”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张益唐这样评价。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5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

回顾“科学探索奖”5年历程,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出了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机制。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最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并给予奖励,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有正面导向以及有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奖励项目。作为“科学探索奖”的出资方,腾讯将长期资助该项目。

腾讯滨海大厦。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科学探索奖”走过的5年,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的5年。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腾讯的初心始终是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我们必须做差异化的事情,才能发挥民间资金或者社会资金的灵活性。”颁奖礼当天,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支持自由探索,它可能是一个试错,也可能会无果而终,但民间资金投入,哪怕是试错也是值得的。基础科研就像长在地下的树根,不是马上就能长出果子,腾讯做的事是希望对土壤下面的根系发展补充营养、帮助松土,它需要有长远眼光,有定力、有耐心,要有长期主义的情怀,因为它是难而正确的事。”

正如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致辞中所言:“短短5年,探索奖让我们看到,‘信任的种子’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希望的灯火’可以燎原成夺目的彩霞。”

“希望这个奖项能继续更好地发展,继续推动我国科学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更快发展。”韩启德说。

(原标题《“科学探索奖”5年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 让青年科学家不怕坐“冷板凳”,力争把“冷板凳”坐“热” 探索出一套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