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深圳市大鹏新区鹏港青年联合会联合侨港葵涌同乡会、香港大鹏同乡会等共同推出“同宗同源双城地名故事”系列专题,挖掘深圳市大鹏新区和香港两地社区、村落等命名一样或相近且具代表性地点,通过访问在两地工作生活大鹏籍香港乡亲,以地名故事为切口,以小见大,讲述地名背后双城交融的故事,凝聚深港同根同源共识。
水是生命之源。古代人在建造规划之时已提前把用水问题想到了,通常将居所选在距离水源非常近的地方,人逐水而居,村依水而建。
深港两地均不乏与水相关的地名,其中包括了“水头”。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社区地处大鹏半岛中部,毗邻龙岐湾,是王母河的入海口;而香港元朗锦田水头村则地处新界西北部,位于锦田河流域。
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社区王母河畔(林宏松 拍摄)
香港元朗水头村与水尾村路牌,两条村村名均来源于锦田河(叶韵瑜 拍摄)
王母河与锦田河,正是深圳市大鹏新区与香港元朗“水头”地名的起源,也是滋养着河流流域居民的“母亲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王母河,总长9.2千米,是大鹏半岛最大直接入海河流,属大亚湾水系,发源于深圳第五高峰排牙山求水岭,一路向东南流淌。王母河是大鹏的母亲河,孕育出无数秉承着“担道义、忧天下”精神的大鹏儿女。而水头村,是王母河流域建立相对较晚的村庄,史料记载建于清朝。
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社区鸟瞰(林宏松 拍摄)
“小时候,村子紧邻沙滩,还有大片的湿地。”大鹏水头的港籍乡亲张金福回忆到,自己小时候最爱在红树林间玩耍,后来因为建盐场,湿地被填平了。沧海桑田间,张金福也逐渐长大。70年代末,张金福不满足于以耕作为主的生活,南下香港谋生。
当时已年近而立的他,到香港的第一份工是在面包房做学徒,说是学徒其实也是杂工,什么都要做,吃住都在店铺。“这份工我只做了一个星期,因为捱唔住!”张金福说,老板是潮州人,一日三餐都喝粥,而他要干的都是力气活,光靠喝粥根本填不饱肚子。后来,他又转行做汽修、餐饮、建筑……餐饮应该是干得最长的工种,因为包吃包住,能让他省下更多的钱,带回大鹏水头老家。
“那时,我真的好悭(粤语,节省之意),在香港从来不到处去,每个月最大的花销就是回乡看望家里人。”因为大鹏水头还有着他的父母、妻子、两个孩子。妻子一个人要照顾四位老少,已是相当艰难,自己能省多一点带回去,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一点。
张金福一个月只有3天假期都留给了家人。无奈当时回乡之路迢迢,基本上有两个白天花在了路上,“我通常一早从香港出发,过了罗湖关,赶去东门搭下午2点入大鹏的巴士,到家也是傍晚了。”张金福感叹,现在两小时不到,他已从大鹏水头抵达香港,交通与通关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张金福一直没有申请妻儿到港,“香港生活压力大,加上孩子们逐渐长大,留在深圳发展更好。”20年前,他退休返乡定居,如今早已是儿孙满堂,安坐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村牌坊(王金祥 拍摄)
同样是年近而立到港谋生的陈文广,则选择了到港后不久便申请妻儿过去。“一下子多了三口人,生活压力大了很多。”他说,当时两个孩子只有10岁和6岁,夫妻俩一人打一份工,还要照顾孩子。幸好艰辛已经过去了,夫妻俩近年选择两边轮流居住,“深港两地住得久了,两边都是家”。
在陈文广的印象中,大鹏水头人头脑灵活,六七十年代,除了农耕外,已有开辟不少副业。当时,村里有间砖瓦寮,专门做砖瓦,给人起屋用。还有一家米粉加工厂,“整个大鹏只有两家米粉厂,所以这里的米粉厂生意很好,卖到整个大鹏镇。”陈文广说,记得米粉一斤卖一毛多,那时的人买回来加入猪肉、鱿鱼炒香,拿来当菜配饭吃。
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社区王母河碧道(林宏松 拍摄)
生活越过越好,现在米粉早已不再是一道菜,大鹏水头人的头脑灵活却没有变。因为近海,渔民多,大鹏水头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辟出前“市”后店的模式,在海鲜市场买好海鲜再到餐厅加工,这种方式让游客既能尝鲜,又觉得价格划算,逐渐发展到成行成市,衍生出一条“水头海鲜街”。尽管多年过去了,大鹏水头海鲜街仍是不少游客到大鹏半岛品尝海鲜的优选。
香港元朗锦田村庄众多(叶韵瑜 拍摄)
锦田河发源于香港大帽山,是香港发源地第二高的河流,蜿蜒向北,流入后海湾。锦田水头村与邻近水尾村同样因为靠近锦田河而得名。“我经常会去香港锦田水头村行山,帮衬那里的村民买茶果、黄皮叶和凉茶。”大鹏水头的港籍乡亲陈惜芳说,锦田水头村村民很勤劳,手也很巧。
陈惜芳搬到元朗住已有40多年。“我到香港刚好50年。”她与香港的半世纪缘分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她青春靓丽,尽管只有1米6高,但身材比例非常好,还曾做过一年多的模特。在一次闺蜜的婚礼上,当伴娘的她被一位长辈看中了,“我介绍我侄子给你认识”。见面后,她才发现这位长辈的侄子也来自深圳大鹏,是大鹏大坑村人。
他乡遇同乡本来已经很难得,陈惜芳表示,自己更看重先生的人品,不打麻将、不赌钱,没有不良嗜好。两个年轻人谈了没多久便决定结婚,陈惜芳便跟随丈夫定居元朗。在元朗生活,她做起了美容生意,也兼职做地产经纪,常带客人到锦田水头村看房,“这个地方也叫水头,跟我长大的地方一样,我觉得很有意思”。
香港元朗水头村二帝书院(叶韵瑜 拍摄)
香港锦田水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这里的原居民是客家人,其中的邓姓更是整个锦田的望族。邓姓崇文尚武,在水头村建立了一所长春园与二帝书院,都是旧时教书育人的场所。长春园为村内儿童提供武科训练,让其能顺利通过武举考试,此处也是当时整个锦田地区唯一教授武术的地方。而二帝书院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所供奉文昌和关帝的教学场所,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现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作香港法定古迹之一。
香港元朗水头村长春园(叶韵瑜 拍摄)
“在元朗住久了,很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还有浓浓的人情味。”陈惜芳说,十多年前开始,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搬入元朗,他们之所以选择锦田水头村这里的村屋,因为他们喜欢养猫养狗,村屋相对自由,户外也很宽敞,方便遛狗。“因为原来越来越多人搬进来,一层700英尺的村屋月租已从十几年前的五六千元升至现在的1万2左右,翻了一倍。”
“敢消费”“愿消费”的当代年轻人不仅拉动了元朗村屋综合消费,也成为大鹏新区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所瞄准的主力人群。结合《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大鹏新区提出要在环龙岐湾片区打造成大鹏半岛“中央旅游区”,“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圳龙岐国际度假湾。
临近环龙岐湾片区的大鹏水头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审读:汪蓓 蒋祝璇
读特热榜
1深圳暴雨黄色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扩展至全市|持续关注
2“深圳曼哈顿”打卡点火了,商场禁止游客带相机拍照?最新回应→丨有料
3一个54岁一个81岁!乒乓“老男孩”代表香港出战,一路打进全运赛场
4北大法学院回应“易继明教授违规招生”:未发现网传我院教师有关情况
5口述岁月·福田——张健: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区的拔节生长
6英仙座流星雨如约而至,璀璨星空点燃夏夜激情
7读特热评|女子带4孩坐高铁该不该补票?别忙着站队,更该思考这一点
8办理消费贷贴息个人需要如何操作?财政部详解
9送票!2025 CAFEEX 深圳咖啡展等你来逛
10凭“气味”就能预判暴雨?刮大风不能开空调?这些台风天“冷知识”你需要知道→ | 下午茶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报家生活秀——记录身边的温馨日常!家里娃的萌趣瞬间、爸妈的生活智慧、毛孩子的搞笑名场面,随手一拍都是暖心好素材,个人赛等你来秀~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报家生活秀#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3:40
#报家生活秀# 【个人】-【短视频】-【成都vs重庆 谁更辣?谁更香?】 深圳人体验重庆和成都的美食,被辣到不行……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