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治理电视“套娃”收费,须亮出“奥卡姆剃刀”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2023-08-22 22:32

今年以来,智能电视因为“套娃”收费操作复杂的问题数次登上热搜,引来了广大网友、明星大V以及官方媒体的吐槽与声讨。

对此,多部门终于出手了!

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下大气力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对此,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天下苦智能电视久矣。

看上去高大上的智能电视,用几个遥控器才能开机,开机后还得强制观看广告;浏览节目时需切换不同遥控器、不同界面、不同平台,别说老人搞不明白,年轻人有时也会晕;想要畅通无阻看会儿电视,需购齐电视内置会员、视频网站电影会员、电视剧会员、少儿会员、体育会员,“套娃式收费”让人防不胜防……不少人感叹,日常生活愈发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看电视越来越难了?

今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在线会员乱象成为投诉热点,智能电视平台“套娃式”收费引发消费者不满。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收费主体多元、名目繁多、规则不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电视“套娃”收费何以泛滥?

如今,电视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已成为常态。电视产品配置越来越透明,但销量和价格却一路走低,硬件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电视厂商们本着“硬件不赚钱,软件补回来”原则,纷纷开始卖服务、卖会员。同时,拥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集成平台与视频内容提供商,也都想从电视会员业务分走一杯羹。于是,五花八门的会员设置与层层嵌套的收费体系便出现了。

但如此一来,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先进,观众的体验却越来越差劲。年轻人不爱看电视了,老年人“看不懂”电视了。“套娃”收费同时劝退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但套住了智能电视自己。前不久,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智能电视相关问题消费调查报告》,其中的问卷调查显示,当消费者遭遇“套娃”收费后,超过六成消费者选择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端观看,还有60.31%的消费者选择其他渠道观看,继续购买会员的仅占28.3%。

近年来,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能够接受内容付费模式。但用户愿意为好内容付费,并不意味着电视厂商和内容平台可以对他们进行“野蛮收割”。否则,用户的耐心和信任会被消磨,内容付费模式的根基也会动摇,电视行业没有未来。

哲学中有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倡导“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电视“套娃”收费是“玩花活”,少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套路。治理电视“套娃”收费,须亮出“奥卡姆剃刀”,把其中的套路统统砍掉。比如,全部互联网电视终端要简化收费会员包,明示收费内容范围;平台方的内容资源不宜按垂类切分太细,应尽可能减少用户的付费次数;避免采用按播放载体收费的模式,允许用户同一账号的跨平台收看行为。

总之,电视厂商和内容平台不能短视,而要敢于向自己开刀,切实解决用户“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从而真正留住用户、留住未来。

(原标题《圳论特评:治理电视“套娃”收费,须亮出“奥卡姆剃刀”》)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一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