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岭南文化根脉,期待“出海”讲好广东故事:舞剧《咏春》与岭南文化的“双创”表达研讨会在穗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刘莎莎 陈行/文 耿超逸/图
2023-08-19 19:08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今年春天,《咏春》风从鹏城起。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期间,《咏春》在北京举行了首次专家研讨会,围绕该剧的舞蹈语汇、剧情、音乐、服装设计等方面的优化提升展开研讨。经历了4个月的沉淀打磨之后,本周末,《咏春》以更加成熟的面貌回到广东,以3天5场演出满足羊城观众期待。19日上午,舞剧《咏春》与岭南文化的“双创”表达研讨会在星海演艺集团举行。与会专家普遍表示,《咏春》凭借“舞蹈+武术”的优美与刚劲,“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的热血与柔情,让岭南气质风靡全国,并有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美的一扇窗。


立足本土,深挖岭南文化遗产中的“根”与“魂”

作为舞剧《咏春》的诞生地,广东历来是文明交流创新涌动之地,深圳更是一座创新之城。据了解,该剧于2019年启动策划之初,便确定了要从岭南文化中汲取灵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岭南文化焕发新活力”,“活化、活用‘咏春’这一岭南珍贵的传统文化品牌”。这一文化坚守如今体现于舞剧《咏春》的艺术成色之中,得到了市场与业界的双重认可。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参会的业内人士大多不止一次地观看过《咏春》。“一刷是看姿态,看舞武融合。二刷是看戏剧结构、文学底色。”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舞台艺术创作专项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一级编剧陈建忠表示,舞剧《咏春》是具有岭南文化底色的舞台精品,集合了“黄金题材、一流团队、出圈传播”的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在谈到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他表示,“《咏春》对岭南人刚柔并济的性格、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及岭南生活、世俗风情构建起一个很好模型,实现了对岭南文化的精神提炼,让我们的‘粤产文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剧中对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的活化运用,也让文化界人士动容。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发言称,“过去,非遗是传承人的默默坚守,现在,非遗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舞剧《咏春》参与到其中,也让我看到,跨界能更好地彰显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而她认为该剧的精妙之初在于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很符合当代审美。

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詹双晖则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句来描述该剧透露出的审美风貌——“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他认为,《咏春》传递出的温文尔雅的价值观,以及扬正气、扶弱小的民族精神,是岭南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核。“我们的文化讲究向上、向善、刚健、内敛,这些《咏春》都做到了。”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忠烈表示,“这个剧写‘咏春’,写对了!建设人文湾区,我们首先讲的就是文化同源、人文相亲。遗憾的是,多年来,在这个题材上,我们没有好的小说、电视剧、电影,但是这一次我们在舞剧上实现了突破。”从文化角度他指出,“咏春其实是一种很儒雅的拳种,它不是硬搏,讲究化解,希望未来《咏春》的音乐可以加入岭南音乐的调调,有一些民族乐器配器。其次是气度。我希望《咏春》的气度、场面可以更大一些,加入岭南文化‘风从海上来’的场景。”

紧扣时代,新表达贴近年轻群体

原战士文工团副团长、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刘晶对比了自己3月观看的场次和广州场次后表示,该剧在巡演打磨中精进了不少。她认为,一部精品的推出是各个艺术门类通力合作的呈现。“深圳重视文艺创作,充分给到艺术家平台发挥。一部好的作品,立意要高尚,价值观要高尚,人物情感要有深度和广度,还要有超越性,这些《咏春》都具备,用舞剧的舞蹈语汇,明确呈现了东方的美,实现了用新潮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带给观众。”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国家一级演员史前进认为,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质,反而让剧本成为提升艺术水准不可忽视的基础。“《咏春》的创作是一场创新之旅。如今文艺作品找到破圈点不容易,《咏春》以‘戏中剧,剧中戏’、‘以舞演武’的形式,重新创造了舞蹈语汇,找到了该剧的破圈点,可以说,好的剧本为编导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严冬认为,《咏春》在剧情紧凑的同时,把岭南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讲得有回味、有启发。“从技术上、内容上都体现出了深圳精神。”《咏春》的音乐以管弦乐营造出很好的力度和张力,为舞剧提供了内在爆发。但他同时期待更多民族性、岭南特色的音乐动机的加入,进一步带动角色形象的塑造,提升作品质感,让《咏春》走得更高更远。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一级舞美设计师秦念锋认为,《咏春》的舞台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对整体氛围的营造、拿捏非常到位。舞台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呈现,但是导演将它做了许多静态化、二维化的处理。这使得《咏春》的舞台看上去如同是一幅画。“同时,充分利用一个装置来营造多场景变化,同时结合旋转舞台的设置,利用动和静、人和人、人和景之间组合,形成了鲜明的舞台特点。而在灯光设计方面,该剧善于利用大逆光以及强穿透力的光强调冲击力,以冷暖色调灯光营造氛围感,极富个性化。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岭南元素的造型出现在舞台装置之上,传递出更浓郁的岭南特色。

文艺为窗,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美

今年4月在京召开的《咏春》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咏春》根植于岭南文化,链接着内地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同袍情深,而其选择的题材切口,也在对中国武术中所承载的大国自信、民族智慧的传达中,拥有着恰到好处的美学表达和对外传播意义。据悉,《咏春》将于9月前往新加坡,首度走出国门,开启全球巡演,并于年底赴香港、澳门演出。

高燃的对决场面,舞武生风的出招接招,令许多观众在看完舞剧《咏春》后印象深刻。来自武术界的业内人士表示,该剧难度和强度极大,主演常宏基在后半场的打斗节奏,“相当于专业武术竞技选手连续上台表演20多次。”这些充满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将助力舞剧《咏春》“出海”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魅力。

广东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杨晓立表示,一直以来他致力于把广东南拳段位制系列教程尤其是其中的咏春拳进行创新推广。“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潮’——专业有余,而流行度不足。看完《咏春》我感到咏春拳或者说武术的全面推广有了希望。”在实践中杨晓立感受到,如今要让年轻人接受一样事物,需让其体会到其中美感,《咏春》已然为这种“感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认为,“中国武术从李小龙开始,在国外就开创了新的时代。后继涌现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等明星,在国外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如今舞剧《咏春》出来了,也将到国外去展开巡演,我想这又可以带来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他表示,期待未来舞剧《咏春》“出海”惊艳外国友人之余,吸引更多国际武术迷来中国“寻根问源”地学习地道武术和中华文化,促进旅游市场兴旺,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原标题《深扎岭南文化根脉,期待“出海”讲好广东故事 舞剧〈咏春〉与岭南文化的“双创”表达研讨会在穗举行》)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刘莎莎 陈行/文 耿超逸/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