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282期 | 别让“野生”网红打卡点将生命“卡”住
晶报记者 李跃
2023-08-16 09:01

一则四川雅安鱼鳞坝突发洪水致7死1伤的消息,近日来持续引发关注。

网传视频显示,8月9日上午,四川雅安岷江支流陇西河,11名女性正手牵手走在水利设施鱼鳞坝的中央。这是一种鱼鳞形状的堤坝,因分布错落有致,在近年社交网络的助推下,被全国多地打造成网红打卡点。

但这次,11名打卡女性遇上了突然的洪水。站着的人被瞬间的大水卷入。雅安市雨城区9日通报称,因陇西河上游涨水,7名涉水女性身亡,1人受伤。

公开资料显示,雅安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山地地形,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一年有200多天被雨雾笼罩,被形容为“华西雨屏”“雅州天漏”。 据中国气象局资料,雅安多夜雨,70%的降雨发生于夜间,天明即云散雨收。九派新闻在当地发现,10日凌晨3时,雅安发出了暴雨橙色预警的提醒。

有人质疑,此次事故与上游黄龙水库泄洪有关。黄龙水库管理所所长马泽平表示,黄龙水库放水归管理所管理,“但是水库这两天没有放水。不是放水的原因,是自然灾害。”

据悉,鱼鳞坝是一种水利设施,起到治洪、蓄水的作用。当洪水来临时,鱼鳞坝可以减缓洪水的流速,枯水期时则可以起蓄水的作用。由于其独特的景观,一些地方的鱼鳞坝成为了打卡景点。

不止鱼鳞坝一处。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崛起,一些小众的地方,经过社交平台上各类标签和宣传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野生景点”。这些“野生景点”,涵盖了废墟、矿洞、峡谷、森林等各种地点地貌。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比如,2022年8月13日,四川彭州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据官方消息,龙漕沟属于未开发景区,无任何旅游配套设施,且属于地质灾害点位。事发前,一些旅游网站和社交平台有不少宣传龙漕沟徒步、露营、玩水的推荐内容。还有旅行社直接将龙漕沟规划进旅游路线。

2023年1月22日,河南省三门峡大坝下游,有人翻越河道边的铁丝网,在河道旁拍照打卡。当天下午,因上游涨水,水位上涨,多名游客被冲走,致两人死亡。附近多位居民证实,事发地未开发,且设有铁丝网,禁止游客进入。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教授殷杰认为,“野生景点”在互联网走红是游客需求变革、营销推动、流量加持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保障安全?殷杰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侧重景区与非景区景点的综合管理,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等防范措施。殷杰指出,“政府部门可以对景区和非景区进行全面风险隐患排查,联合水文、气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加强风险信息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先期隐患治理措施。相关部门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职责,针对性构建游客接待场所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为各类景区和非景区景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南。”

《法治日报》也曾就“野生景点”的安全性刊文指出,网红影响力比较大,他们拍摄技巧高、叙述能力强,对普通民众有吸引力。从法律上讲,如果明知道自己推荐的地方存在危险性,那就得尽到一定的义务,首先做好风险提示,如因其推荐、诱导,他人从事了一些风险行为,则其需承担一定责任。另外,如果游客在明知参与特定活动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仍自愿参与其中,这种情况下,游客一般要自己承担相应的损失。如果有相关组织者,则组织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显然,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需要从属地管理方、平台和游客等多角度共同发力。对于一些地方不妨对本地存在的所谓“野生景点”进行摸排,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措施,诸如配备围挡、安排值守人员等。雅安鱼鳞坝事故发生后,有媒体记者前往事发地,发现现场封锁下河口的设施已经由事发前的警戒线胶带升级为墨绿色的铁板——如果类似这样的举措能够适当前置,应当能更好地堵住某些安全隐患漏洞。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