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任 珺
2023-08-15 11:28

提要




只有让湾区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融入粤港澳三地当下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中才会有生命力和持久力。也只有形成引领风尚的,可以世代相传的精神、道德、制度、风俗以及行为方式,才能影响现代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讲好湾区故事的基础仍重在实践创造,重在粤港澳三地人文交流合作。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的总结和概括,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悠久,是古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以及畲族、疍民文化交融和同化地区。这里多元一体的岭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近代以来形成各自文化特质特色和比较优势。多元文化孕育创新精神,这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最有潜力的因素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目标。“一国两制”新形势下的“人文湾区”建设,已然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写照。进一步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及载体,加强粤港澳三地人文交流合作,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担负着独特的文化使命,人文湾区建设也将迈入新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源泉。图为大鹏所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深化历史文化研究,注重挖掘文化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出的民间工艺和民情风俗。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文湾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也是文艺创作、文化生产源源不竭的内容和创意源泉。近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传承弘扬同根同源文化”获评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新游径成为促进粤港澳三地人文交流合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载体。孙中山文化遗产遗迹、华人华侨文化遗产遗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遗迹、古驿道文化遗产遗迹,等等,串联起来的正是大湾区共同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当前在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文化数字化资源碎片化、文化内涵阐释不够等问题。尽管各地文物游径地图、数据库、文物数字博物馆等平台纷纷上线投入使用,但项目内容上仍显不足。在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共享、素材共用、知识共研、产学研用开发等方面,亟须内容和创意支撑。可见,无论是保护活化利用粤港澳三地共有、共享文化遗产,还是丰富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内容,都需要各地高度重视地方史料文献的搜集与学术文化的开展及利用。在《岭南文库》、各地方志等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百科文库基础上,需要各地协作有针对性开展系统性的大湾区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正本清源,将粤港澳人文资源充分服务于社会,筑牢中华文化根基。

丰富人文精神内涵及载体,彰显中华民族价值追求

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及载体,不仅是基于中华文明及岭南文化的赓续,而且紧密关联着当下与未来,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底色。特质上,湾区人文精神内涵需要具备审美价值,弘扬中华文明历史传承下来的以民为本的和美精神;需要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能够转化成为学术话语体系和日常经验予以流传,并融入当代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之中。比如,追求真善美就是对人类文明价值的高度概括,可以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内容上,湾区人文精神内涵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开放”既是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基因,也是湾区的历史传承。“包容”既是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超越历史时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湾区人文精神内涵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知所从来,创新方明所往。这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更是一种实践道路,在文化创造中获得价值实现和价值吸引。载体上,需要在人文精神内在涵养方面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城市的内生性价值,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与现代设计和创意理念相结合。强化文化赋能,发挥城市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促进市民文化参与,促进文化的社会整合力量,推进社会创新价值的生发,培育接纳多元文化的包容胸襟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理性意识,服务于当代,展望于未来。

立足家国情怀,讲好湾区故事

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一体概念,将“家”的亲缘性与亲和性延伸至“国”,其最初实践始于史前。从建立家庭伦理到建立国家伦理,这一路径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建构影响极其深远。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传统,是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资源,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与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讲好湾区故事,让湾区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融入当下生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内容上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秉持各国文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表达形式上要采用多元手段展开阐释,既可通过叙述、声音、图像等象征性方式,又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物质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实现,要以新技术、新创意“见人见物见生活”。路径上则需要官方、民间协商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行动路径。只有民相亲、心相通、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才能在粤港澳三地交往中、具体行动中获得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只有让湾区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融入粤港澳三地当下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中才会有生命力和持久力。也只有形成引领风尚的,可以世代相传的精神、道德、制度、风俗以及行为方式,才能影响现代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讲好湾区故事的基础仍重在实践创造,重在粤港澳三地人文交流合作。随着湾区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化、合作渠道和平台更加多样化,倾听粤港澳三地民意,充分理解交流合作利益相关方的期待与关切,将有助于民间日常交往以及持续的人文交流。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原标题《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