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国》③ |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中国”观念
吴松营
2023-08-13 09:04

《海洋中国》吴松营 著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致使很多国人却只记得幅员广大、山河壮丽的大陆中国,往往忽略甚至忘记了面向太平洋并通达印度洋和大西洋等各大洋,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7500多个岛屿、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中国”。

这不只是观念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

蓝色国土未能成为国民意识的历史原因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同14国接壤,有2. 2万公里长的边界线,是亚洲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上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陆地大国。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岛屿7500多个,大陆的海岸线加上这些岛屿的海岸线,则中国的海岸线共计长3. 2万多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中国的主张,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与8 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的国土面积应该是960 +300 =1260万平方公里。但是,很多国人至今仍然只记住中国的陆上国土面积是960多万平方公里,为什么?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主要是大陆的农耕文明史,从数千年前的夏、商、周到秦、汉、唐时代,其首都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远离海洋的西北地区。我们的祖先未能充分重视海洋,甚至害怕海洋,还有过抗拒海洋的历史。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总体上,中华民族的海洋活动实践本来就不丰富,纵然有过海洋文明历史的冲天光焰,也往往被后人简略、轻视。一部经典史书,鸿篇巨制,竟没有一个专门描述华夏儿女与海洋生活的章节。

华夏历史的某一部分缺陷,给国人留下只重视大陆而不重视海洋、只谋大陆而不谋海洋的很难改变的旧观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也是蓝色国土未能普遍成为国民意识的客观原因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加上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时时梦想“反攻大陆”, 并勾结美帝国主义不断对中国大陆进行骚扰。美国除了派出第七舰队游弋台湾海峡,还在太平洋上建立几十个军事基地,构成对新中国的包围圈,妄图通过海上严密封锁,使新中国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即使想对外开放,希望从大洋走向世界,也只能望洋兴叹。

中国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以发展重工业为重要目标,因此也未能把眼光投向海洋开发和建设。可是,客观地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确实还没有力量和时间去拓展海上航线、开发利用海上丰富资源,以只争朝夕的决心和豪迈气魄创造自己的海洋文明史。

1957年,新中国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着巨大的差距。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力仍然不够强大、海防薄弱,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只能安放在距离沿海较远的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内陆三线地方。

1958年9月4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声明》,第一条就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自此,中国有了法定的领海宽度,对于切实维护中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中国”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高度出发,对“蓝色国土”的保护开发建设越来越重视和关注。1992年9月25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国家再次用法律实践和人民海军的坚强战斗力,坚决捍卫自身的领海主权。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

之后,中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政府发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先后出台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2014—2020年)》《海洋气象发展规划 (2016—2025年)》等多项海洋规划和建设的法规、条例,标志着中国海洋事业走上重视和经略海洋、依法保护和治理蓝色国土、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对海洋高度关注,十分重视祖国的蓝色国土。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专门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

必须全面、科学认识海洋

人类对比陆地面积大两倍多的浩瀚海洋的科学认识,都清楚了吗?绝对没有。

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

(一)海洋有十分丰富的矿藏

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210多万种海洋生物,1.53万种海洋鱼类。广阔海洋中存在的这些大量的海洋鱼类和海洋生物,成为我们人类最重要的食物、药物、营养品来源。

海床中蕴藏着丰富的铜、铁、金、银、铀、镁、锂等重金属矿产资源,还有各种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这些是人类生产、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 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 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 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在海底有着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开发、科学利用海洋的这些能源为人类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可靠的途径和方案。

(二)  海洋有用之不尽的新能源

现代人类离不开能源。

目前,人类在生产能源和使用能源过程中的碳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经使全球变暖,冰川在不断消融,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频频发生的特大暴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气候反常所造成的严重旱灾,一切的一切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温室效应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公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一定要尽力减少或者控制“碳排放”。而要减少或者控制“碳排放”,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使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不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可是,这容易做到吗?从哪里找到新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

浩瀚的大海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的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盐度差能等。也就是海洋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科学地充分利用这些新能源,足以解决人类目前的能源危机,还能够为人类未来创造一个相对洁净的生活世界。

海洋还是人类未来最大的粮仓。人类正面临资源短缺、土地受污染、耕地不足,担心以后吃不饱肚子的严重问题。

中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可以开发和种植粮食。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湛江市农业专家陈日胜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在遂溪虎头坡海滩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后,又在粤西的雷州半岛沿海推广。21世纪初,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开始在山东沿海滩涂试验种植盐碱水稻,每亩产量达到300公斤。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天津、 山东等省 (区) 的海边滩涂已经大面积推广种植海水稻。内蒙古、新疆、东北三省的盐碱地水稻种植也取得成功,已经育成多个品系的高产品种。推广种植海水稻,既可改善盐碱地土壤,又能生产更多的粮食,造福中国,造福世界。

说海洋是人类的另一大“ 粮仓”, 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玉米、小麦、稻米等粮食不同,是指其他更广泛的能提供人类所需营养的食物。有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的藻类,年产量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小麦总产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够提供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在人们的生活并不是新鲜事。中国沿海地区居民比较熟悉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紫菜、鹧鸪菜、石莼等,都早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近年来,这些食用藻类在精心的人工养殖下产量不断增加,光海带的人工养殖产量就比野生的高出200倍。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所以说,海洋是人类未来取之不尽的粮仓。

海洋远不只给人类提供新能源、提供粮食,海洋运输是人类最便捷、最广泛也是最廉价的交通运输载体。人类利用海洋的各种资源吃饱喝足了,还要通过海洋进行观光旅游。

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海洋。“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引自文献:《习近平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 新华网,2019年10月15日。)

全面、科学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科学地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是新世纪人类的职责、未来和希望,更是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及其人民的应有志气和情怀。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吴松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