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陷入“招转培”?资深HR教你面试那些事儿
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实习生 宋家哲
2023-08-10 20:01

初入职场,找工作是大多数年轻人走入社会的第一课,但还未成功入职便背上数万贷款,对有些人来说,代价未免太沉重。近日,几位职场新人向深圳晚报记者报料称自己都曾遭遇“招转培”套路,还未挣钱先背贷款。那么,什么是招转培?如何避免招转培?

还未入职先背贷款

小彭是00后,毕业后在东莞从事了一年外贸相关工作。今年初想要转行做平面设计的小彭开始在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由于专业不对口,又缺乏相关经验,她只能将简历投向助理类工作,大多备注条件是:无条件、新人可接受。很快,小彭接到了来自深圳某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面试电话,自称HR的人加了小彭的微信,将面试地点发给她,地点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小彭翻看自己投送简历的记录,发现自己并未给这家公司发过简历,那么,他们是从哪里获取到自己的信息呢?

尽管心存疑虑,但不想放弃面试机会的小彭还是在查阅了该企业的工商信息后前往了面试地点。8月7日,深晚记者通过企查查与天眼查查询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目前并无企业风险提示。

等待面试时,小彭注意到,这一次跟自己一同面试助理岗位的有6个人。开始面试时,面试官就要求试岗,称这是对求职者的能力测试。两天试岗结束后,便进入了正题——培训课程推销。小彭说:“一边肯定你的潜力,一边打压你的能力,感觉就是走出这个门你就找不到工作了。”轮番攻势下,小彭与深圳某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实训与就业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实训周期为8周,价格为20800元,付款采用的是第三方贷款平台,小彭每月需要还款约1700元。

▲小彭与公司签订的实训合同。受访者供图

协议表明:深圳市某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将为答辩成绩合格的乙方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小彭告诉记者,职场小白或转行新人求职艰难,“包就业”这一条款便是让人上套的最好饵料,小彭培训的同期学员约有20个,均为00后,应届生居多。

培训两周后,小彭发现除了老师和一同培训的学生,自己竟然从未见过其他员工,终于意识到自己被套路了。4月6日,退款失败的小彭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对深圳某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小彭培训用的电脑,小彭告诉记者,培训老师曾提过电脑为每台500元价格租赁而来。受访者供图

“招转培”的千层套路

和小彭一样遭遇“招转培”套路的还有来自河北的小田和来自广西的小覃。小田和小覃都是应届毕业生,大学主修专业为计算机,实际求职过程中,简历投递方向都是软件测试,但春招、秋招都不顺利。

小田的面试机会同样来自未知的电话邀约,他说:“办公室电脑设备摆放很密集,看起来也不像工位。”在试岗后,他也签下了分期贷款合同,但没几天他便意识到自己上当了,转而选择了赔偿合同违约金换取公司同意解除贷款培训合同。他后来回忆,自己曾在招聘平台搜索该公司的招聘信息,确定自己并未投递简历。

但即便在正规招聘平台,也可能陷入“招转培”的套路。

今年4月底,小覃通过智联招聘接受了一家科技公司的面试邀约,在南山地铁站附近的办公楼进行了面试。到达面试地点后,小覃发现同一天面试软件测试就有7人。面试官同样提出了试岗要求,小覃告诉记者,自己在试岗时发现了电脑存在几个月前与自己试岗内容一致的文件,时间最早可在2月,便起了疑心,直到HR提到培训费用需要从第三方平台分期贷款,小覃便起身离开了。

8月7日,深圳一资深HR陈小姐告诉记者,没有投简历就发来面试邀请说明对方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不建议面试者参加此类面试。同时,除特殊工种外,一般岗位都不存在“试岗”这一说法,《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以实训为名收取劳动者培训费用,求职者应慎重考虑。此外,用人单位在智联、BOSS等招聘平台向求职者发送面试邀约,但最终推销销售课程涉嫌代招、虚假招聘或欺诈,求职者可直接向平台举报。

律师说法:

8月8日,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潘翔告诉记者,培训机构在招揽学员时虚假宣传,以解决学员就业问题为幌子诱导学员签订培训协议的套路曾被屡次曝光,其真实目的不是为学员找到工作单位或者安排学员就业,而是为了推销其培训服务,收取培训费用。培训机构违规经营行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但由于培训合同是被培训机构设计过的,学员要想证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和合同目的是就业的,往往存在举证的困难。除非有明确充分的证据证明培训机构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行为的,否则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定性。而且,民法上的欺诈和刑法上的诈骗还存在法律上的边界。培训机构的利益又很大,因此屡屡发生。

关于培训贷款问题,潘翔律师分析,培训机构明知学员没有付费能力,通过向学员推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培训贷款收到了培训费,负债的是学员而不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对此当然乐此不疲。学员申请贷款门槛低,贷款后如果不能按期清偿的,将在征信系统留下不良记录,对就业、贷款融资、购房、创业、开公司等产生负面影响。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规性来看,平台本应该识别审查贷款人的身份、征信情况,做适当的背景调查。但平台为了争抢贷款业务,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培训贷款放出去,变相诱导学员透支消费,给金融市场安全带来风险。

(原标题《初入职场陷入“招转培”?资深HR教你面试那些事儿》)

见习编辑 崔冰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实习生 宋家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