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敏时间·对话郭万达 | “港深融合 双向奔赴”,来听香港特首智囊团的深圳声音
香港商报网
2023-07-28 14:09

今年5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特首政策组专家组,并委任56名成员。名单一经公布,就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注意到,专家组成员中有一位来自深圳的专家——郭万达。他是谁?他将为香港贡献怎样的力量?

本期“嘉敏时间”对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一起听听香港特首智囊团中的深圳声音。

特别的“责任” 特别的“光荣”

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立至今已有两个月,郭万达用两个“特别”形容自己的感受:“特别的责任,特别的光荣。”

郭万达介绍,作为专家组成员,主要是为特区政府施政、特首决策、香港发展提供专业的策略性意见。

在新格局新态势下,香港十分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港深合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位于深圳,同时也是国家高端智库,而郭万达长期研究大湾区发展、香港发展以及深港合作。这些都与特区政府的需求不谋而合。

郭万达说,作为来自深圳的专家,能参与香港发展建言献策,这本身就意味着特区政府越来越重视与深圳的合作,越来越重视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是虚的,是实的,而且是会落地执行的。”

郭万达还特别提到,“特首说了,请特首政策组跟每一位专家都建立联系,而且是专人联系”,这意味着专家的各种想法及策略性建议,可以随时提供给特区政府,“这个渠道很畅通。”包括6月中专家组召开的首次会议,郭万达认为会议效率高,流程顺,“作为内地专家,没有任何不适应。”

“我觉得能将自己的专业研究、专业团队的意见带给特区政府,是很光荣的事情。”郭万达说。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现在,香港发展的重点是调整结构。”郭万达解释,香港想要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为此,特区政府提出“新型工业化”,而且明确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

而一河之隔的深圳,提出的是培育发展壮大“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同样包括先进制造业。郭万达说,港深合作已步入新阶段,即融合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港的研发成果可以在深圳完成转化,深圳的先进制造也可以到香港去。

对于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双城三圈”战略性布局,郭万达指出,在空间上,特区政府将未来发展的重心放在与深圳毗邻的地方;在产业结构上,北部都会区的主要发展项目——新田科技城,将与深圳重点创科发展集群形成强大协同效应,驱动香港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因此,从整体来看,这意味着港深合作格局产生策略性的变化。

合作需要载体,郭万达提到深圳前海、河套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正是推动港深紧密合作的重要载体。前海扩区有120.56平方公里,与香港有着服务业、金融、文化等方面的大量合作。河套面积虽小,却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专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精尖领域。他强调,港深合作的空间大、平台多,这些从点到面的深度合作,推动港深走向真正融合发展的格局。

“未来,港深‘研造一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郭万达透露,特区政府已成立相关督办小组,正在对涉及到的土地问题、基础设施、交通融合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而自己也将会围绕着港深两地先进制造业等各方面的合作,提出策略性意见。

港人北上消费推动两地融合

两地全面通关以来,港人掀起北上消费的热潮,深圳各大商圈、景点,都能看到许多香港游客的身影。郭万达表示,香港市民北上越来越频繁,内地市民南下去香港也很多。人来了、过去了,车来了、回去了,各种要素流动起来,就会形成新的消费点、新的投资点、新的就业点,港深也会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消费的一头连着经济动力,另一头连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郭万达说,如果往来都很方便,两地人员都会很愿意去对方城市消费,这也是推动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郭万达认为这个势头很好,未来还会继续往前走,相信两地发展能够更同步、更融合,他对此乐见其成。

谈到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期待,郭万达认为,规则衔接与要素流动很重要。从药品、医疗器械、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到科研科创数据、设备、人才等要素的便捷流动,都需要相关规则机制先衔接起来,这样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会更顺畅,更加发挥出“一国两制”的优势。

(原标题《有片 | 【嘉敏时间】对话郭万达|“港深融合 双向奔赴”来听特首智囊团的深圳声音》)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