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上所传语文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下之事,语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网站及真语文5月23日刊发严正声明,声明指出,此种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混淆视听”。
官网声明截图。
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片段《死里逃生》
声明指出,“我社自2013年起,对2001审定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在修定过程中,我们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更换的原因主要是张纯如所写《南京大屠杀》片段《死里逃生》,不仅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位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我社教材中不存在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掉的问题。”
【较早前新闻】
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
记者上午从语文出版社获悉,其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 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今年秋季,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宁夏、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 400 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北京学生不在其列。新修订的教材全套共计 18 册,供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 15%,40% 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
语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也是我国能独立研发全套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的出版社之一。自 2001 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语文出版社组织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15 年来,语文版课标教材被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宁夏、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等省市的两千多万学生使用。2013 年,教材修订大幕正式被拉开。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担任了语文出版社修订版语文课标教材总顾问。
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 更换大约 40% 课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 40% 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修订版教材除了拼音、识字单元外,以诗歌为主构架全书,共有 13 首诗。" 诗歌是人类最早抒情表意的形式,也是语文体裁之一。虽然小学语文明线是以话题组元,但暗线是体裁,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撤换。" 比如《谁勇敢》一文,有些老师教过,而且特别爱教,希望能留下来,但我们还是拿下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其他孩子不受马蜂蜇,用身体扑向马蜂窝,虽然保护了别人,但自己却受伤了,文本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最勇敢。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应倡导这种行为。怎么办最好?那不是语文要讲的事,至少在选文时我们不选这种文章。" 此外,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
同时,修订版教材还特别注意选择文质兼美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并保留了原教材的许多传统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奥莉娅和莉达》等。" 这些文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内容向传统文化倾斜 古诗文最多占比 40%
据了解,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 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 40% 左右。同时 , 新修订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古文 "。
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一至六年级《百花园》中的 " 读读背背 " 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古诗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园》中安排读背古诗文 82 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 40%。另外,七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 写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课后练习注重理解运用 分析解释题目占比过半
在课后练习上,修订版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既有一定数量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又有较大比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练习,还有不少则是二者兼顾。比如,修订版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了较多的读写结合题;同时,练习中多次出现 " 用自己的话说说 "、" 用自己的话写写 " 等题目,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
据统计,全套教材当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 50% 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 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级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安排了 8 次应用文写作的练习;综合性学习加强了实践性,比如七至九年级的编演短剧、办一份小报、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据王旭明介绍,修订后的教材想利用这样一些环节,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学 " 空语文 "、不学 " 死语文 ",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减量增质减轻学生负担 课文数量减少15%
据了解,在教材修订的时候,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这一次教材修订要体现的精神之一就是 " 减负 "。那么,怎么减轻学生负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量。
据统计,新修订后的语文版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 15%。但王旭明表示,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 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提质’,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来源 语文出版社官网 北京晚报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