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区放权”引领罗湖转型蝶变

读特记者 冯庆
2017-10-13 07:52
摘要

上月底,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又传来利好消息——罗湖区政府与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借鉴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开发的相关经验,推动罗湖地下空间开发,为罗湖的城市更新再度打开崭新的空间。

上月底,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又传来利好消息——罗湖区政府与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借鉴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开发的相关经验,推动罗湖地下空间开发,为罗湖的城市更新再度打开崭新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向敢为人先的罗湖区一次次勇踏改革的深水区,改革不停顿,继续创造改革新经验。尤值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医疗改革、基层治理、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规划……罗湖区备受瞩目的一个个大动作都与“强区放权”密不可分。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罗湖区做出了一篇篇“强区放权”的大文章。

强区放权,极大地激发了罗湖人干事创业的热情,给这个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生机。罗湖也通过强区放权的不断探索,为提升政府整体行政效能率先探路,引领老城区加快转型蝶变,全面振兴发展。

改革需求迫切,强区放权首落罗湖

强区放权,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市区权责不对等、行政效能不够高等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放管服”改革在深圳的具体化举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强区放权改革为突破口,重点扩大区级政府在政府投资、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事权,对各区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提到强区放权,首先绕不开的是城市更新。据了解,作为强区放权改革的“先手棋”,罗湖城市更新改革自2015年8月率先成为全市试点。2015年,罗湖还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2016年,市委市政府又将强区放权的另一重大改革——“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交给罗湖,这也是深圳首个棚改示范项目。

经初步统计,2015年8月以来,在强区放权改革推动下,市规土委、市交委等市直部门已通过多种途径陆续下放罗湖区事权164项,其中审批类占81.1%,监管类占9.8%,其他类占9.1%;完全新增事权占61.6%,范围扩大事权占38.4%。经过市、区多方努力,强区放权改革在罗湖扎实开展、稳步推进,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强区放权的多项重大改革试点首落罗湖,并非偶然。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在各区当中率先遇到了发展瓶颈和困境。早在十多年前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上,就鲜明地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人口……每个“难以为继”的背后,都写满了罗湖人迫切的改革需求。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深圳与生俱来的改革精神深植于罗湖人的血液里,这也使得罗湖拥有一种强烈的改革创新使命感。

打通“任督二脉”,激活机能提升效能

强区放权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市区两级“权责不对等”的关键问题,构建并优化市区两级权利与责任相适应、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切实激活基层机能、提升行政效能,有效打通“任督二脉”。尤其是要把住项目审批这个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通过权力的下放,“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充分发挥基层更了解自身发展难点痛点的优势,有效解决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等一揽子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如城市更新最初下放的22项事权,就极大激发了基层干事热情,更新项目数量和面积都大幅增加,有效破解了罗湖老城区空间不足的瓶颈问题。又如棚改,罗湖首创了“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模式,创新实行先“协商签约”、后“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的“两阶段三方向一目标”推进方式,短短1个月就完成3300多名师生分流安置,4个多月实现全部9.3万余居民基本搬离,8个月签约率达到99.29%、房屋拆除占比92.87%,整体工作顺利快速推进。

事权下放了,如何“接得住,管得好”?罗湖区主动作为、苦练内功,根据下放事权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承接措施,不断进行流程优化和创新升级,使得事权得到了有效承接。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合成谬误”,即由于事权分散、环节众多、流程较长,往往容易造成相互掣肘、文来文往、效率不高。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有效统筹。罗湖区委区政府将强区放权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工作,列为罗湖2017年1号改革项目,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聂新平出任多项工作的“双组长”。

以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为例,罗湖在一个月内迅速承接了原本分散在7个市直部门的22项城市更新审批权。在每周城市更新领导小组会议上,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召集规土、住建、环水、消防、电力等各个部门,统筹全区资源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罗湖还重塑区城市更新局,并在街道增设发展更新部,确保各项事权“接得住”、“管得好”。

强区放权改革的许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路可循,需要大胆创新。罗湖在区级层面大刀阔斧地进行资源整合,精简环节、重构流程,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如将城市更新的审批层级由4级变为2级,审批环节由25个变为12个,审批时间由3年压缩至1年左右;实施计划与规划同步申报审批,变以往多部门“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开发“一张图”查询系统,使审批决策更加高效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强区放权下放事权的新形势,罗湖建立了“三定职责+权责清单+重点工作清单”部门职能清单式新体系,形成精准职能定位,厘清职责边界,重点是对部门职能进行有机重构。启动了“社区、街道、区”三级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优化区、街道、社区三级运行机制,社区体制改革让社区“归位赋权”,街道“大部制”、区直部门“大科室”改革系统提升了全区对下放事权的承接能力。针对事权下放过程中需要专业人才,先后集中招聘40名博士充实到相关重点部门。修订了《罗湖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解决政府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活力释放红利,老城迎来蝶变重生

2016年,罗湖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创27年新高,增长率从过去的相对落后一下子跃居于全市各区前列。城市更新、棚改、医改……通过强区放权,真正实现了权责对等,极大提升了运作效能,办成了多件大事实事好事,也给辖区居民和企业带来了诸多便利和红利。

城市更新改革试点的落地,就是市委市政府通过强区放权而给予罗湖的一把打通瓶颈的“金钥匙”。目前,全区在册城市更新项目102个,列入计划68个,在建项目24个、规划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今年前8个月城市更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2亿元,同比增长33%。依托城市更新以及局部土地整备,未来5至10年,罗湖将打造2000万平方米的全新产业空间,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罗湖”。

抓住“东进”战略和城市更新带来的机遇,罗湖还积极规划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今年2月整体规划正式出炉,一补过去老城区创新方面的短板,重点发展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影视创意等特色产业,在罗湖形成“一校、三谷、多园区”、“北科技创新,南商贸物流”的产业格局,不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打通广深港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融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式、联动式和互补式发展之中。

种下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目前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已建成园区8个、开工建设或启动规划园区17个,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0个、创新企业超100家,并对接了一批重点企业。去年9月,IT服务外包和智慧城市龙头企业软通动力华南总部落户;今年以来,“智谷”第一个落地项目“罗湖智慧城市产业园”开园,迎来首个深圳孔雀团队企业瀚海基因入驻,由中国科协与深圳市政府合办的海外人才离岸基地,以及牛津大学原计算机系主任、英国皇家院士Bill教授团队主导的金融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先后落地,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一片生机盎然。

罗湖棚改不仅仅是一个改造项目,更代表着深圳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坚决把公共安全放在首位,根除历史遗留顽疾的决心,正是强区放权干成了深圳“多年想干而没干成”的这件大事。与全国其他棚户区相比,罗湖棚改范围之大、隐患之多、情况之杂、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去年12月20日启动全面签约以来,罗湖棚改不断刷新全国多项纪录。未来的棚改家园将采用七大新兴技术规范,建成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彻底消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使片区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9月30日,罗湖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现场评审。一个区级医院能够获评“三甲”,也是罗湖在“放管服”大背景下实施医改成效的有力印证。罗湖医改不是为了把医院做得更大、扩张更多,而是通过集团化运作、去行政化管理、改革医保付费方式、做实做强社康,构建管理、责任、利益与服务四个共同体,切实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目标。医改“罗湖模式”先后在全市、全省、全国推广,9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会上作为重点范例推介。

罗湖的一系列生动实践,有力印证了深圳坚定不移推进强区放权带来的巨大改革成果,也印证了“放管服”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借助强区放权的东风,老城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蝶变重生新生机。

见习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