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发改委印发的《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根据这一文件,位于龙岗中部核心区域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在未来三年将聚焦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片区,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随着这一市级战略落子湾区腹地,龙岗将在深港全域平台合作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航拍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2025年建成智慧创新活力开放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是深圳市首批市级重点区域,位于龙岗中部枢纽,包括核心区和协同区两部分,核心区主要为深圳国际大学园及周边区域26.29平方公里,协同区包括龙城街道、横岗街道、园山街道及宝龙街道等部分区域,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区位优势突出,位于深莞惠都市圈几何中心,紧邻东莞、惠州等城市,更是香港联通大湾区东部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这一片区的发展备受关注。2022年,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被首次写进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谋划的全市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也将之作为全市5个主阵地之一,与河套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并列。近年来,龙岗区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片区内在建和储备的重点项目约50个,经初步估算,总投资逾1000亿元人民币。
《三年行动计划》首次从市一级层面对如何高质量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案,并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予以细化。文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国际科教资源集聚、深港教育合作紧密优势,进一步开拓深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空间,统筹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到2025年,片区内高校和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加速集聚,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际科创人才梯队更趋完善,深港科教资源跨境共享、便利流动,建成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成为深港全面合作的战略枢纽,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与合作。
片区资源禀赋优异深港合作基础扎实
龙岗地处湾区战略腹地,结合辖区深港合作基础禀赋,该区大力推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目前已在创新、产业、空间等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为下一步的深港产业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 摄
科创载体方面,片区拥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汇聚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大数据研究院等9个重点研究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家。该片区已成为大湾区吸引国际科创资源、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产业基础方面,龙岗连续5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拥有港资企业5968家,区内具备优势的半导体、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与香港科技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生物医学等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充分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承接香港科技科研成果产业化赋能。
产业空间方面,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潜力用地和产业用地超过2.2平方公里,到“十四五”末可提供37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具备承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科研平台机构以及先进产业项目的空间潜力。
片区在深港联通方面同样条件优越,不仅来往交通快捷便利,更有包括香港同乡会、香港总商会、香港青联会、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和机构长期推动深港两地交流,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体系。
龙岗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科创载体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充足、对港交通便利,用好这些优势,片区可为香港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发展空间,拓展深港合作的战略纵深和腹地,为深港融合发展、深港合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21项任务深入推进深港融合发展
如何建设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发展和加快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空间等5方面目标,分解了21项工作任务,并部署了2023-2025年的落实进度。
一是深入推进深港教育链协同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动高校建设。片区将围绕全市“20+8”产业集群部署,优化布局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探索接轨国际的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教育支撑创新策源地的基础作用。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加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专业高校资源集聚、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提质扩容等4项任务。
二是深入推进深港创新链融合发展,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片区将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深入参与粤港澳创新圈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顶尖研发机构,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推动实验室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平台聚集发展、开展前沿技术领域研究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创新等4项任务。
三是深入推进深港科技产业链联动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核心优势产业。片区将发挥科教城科研平台集聚优势,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一批以知识产权输出为主的高附加值科技企业。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孵化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强化现代建筑产业集群、推进深港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和服务平台、加强规划管理和空间用地保障等7项任务。
四是深入推进深港人才链共享发展,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片区将发挥深港高校人才“蓄水池”作用,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大力引进和培养城市和产业发展亟需的人才,建立接轨国际的人才管理制度,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大全球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平台等3项任务。
五是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空间。片区将加快推动深港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深度对接香港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居住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空间。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联合港澳举办丰富多元文体活动等3项任务。
为确保以上21项任务实施到位,《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并出台了配套的《重点任务清单》。清单对重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梳理形成64项重点任务257个年度事项,其中2023年完成86个、2024年完成86个、2025年完成85个,以“一张清单”纵深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规划建设。
龙岗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年行动计划》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接下来,将在全市统筹下,坚持“市区联动、高位推进、齐抓共管”,落实各项具体建设工作,提升片区发展能级,在深港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原标题《深港合作市级重大战略首次布局湾区腹地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露锋
读特热榜
1哈啰单车用AI冒充人工客服?谁在让消费者大喊“转人工”? | 网事
2给充电宝烙上“安全码”!移动电源新规今起生效,企业:已提前行动
3出售洪水泡过的饮料?惠阳相关部门回应:责令改正 | 有料
480年,从胜利日回望抗战中的深圳烽火记忆!我们从未忘却……
5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开启公测,可实现空中360°自由视角拍摄
6中国台湾网红“馆长”被深圳机器人震撼:中国制造,世界第一!
7深圳最美夜景的硬核浪漫:全球最大飞天LED屏上演“飞天魔法”!
8关于稳定币相关市场波动,香港证监会及香港金管局发布联合声明
9在深体验自动驾驶,中国台湾网红“馆长”感叹:“这也太厉害了!”
10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修改,四部门负责人解读“K字签证”→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