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72期 | 深爱珠峰
晶报记者 邹振民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6-20 08:52

为什么去登珠峰?

因为它就在那里。

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留下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激荡在无数山友的心中。

在山的江湖上,珠峰是永恒的“顶流”。前不久,珠峰因“救人事件”还曾连续多日霸榜热搜。

今年,人类攀登珠峰史迎来了两个重大时间节点——一个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70周年,另一个是中国民间攀登珠峰20周年。

新西兰人希拉里开创了人类登顶珠峰的先河,而中国民间珠峰攀登则深深打上了深圳的烙印。

20年前,2003年5月,以企业家王石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支民间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开启了中国民间攀登珠峰的先河。20年后的2023年,最新的数据是——深圳登顶珠峰的人数已有51人(共55人次)。这个数字每年还将不断递增。

深圳人的珠峰故事,已载入人类史册,也是深圳这座敢想敢拼、勇于冒险的城市最好的注脚。

一场冒险家的聚会

人类对珠峰的征服之旅,始于20世纪上半叶。

1921年6月,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抵达珠峰北麓。当时34岁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正是队内的核心成员。

1923年,马洛里两次挑战珠峰失败之后,面对记者的采访提问——“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1924年,马洛里第三次向珠峰发起冲击,不幸的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他和他的队友欧文一起失踪了。直至75年后,一支美国珠峰登山队才在珠峰北坡8170米处找到了马洛里的遗体和遗物。

遇难的前一天,马洛里曾派出一名夏尔巴向导给5号营地的同伴送去一封简短的便笺,留下了这段文字——“我们准备明早8点出发,以便赶上一个晴天。最早下午8点的时候,你们会看到我翻过最后的岩石,登上与天最接近的地点。”

1953年5月29日11时30分,历史性的一刻终于来临——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从南坡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站上珠峰峰顶。登顶后,希拉里还为诺尔盖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因为记录了人类首次登上珠峰而闻名世界。照片中的诺尔盖站在顶峰,手里举着一块冰。遗憾的是,由于诺尔盖不会使用相机,希拉里并未在峰顶留下照片。

此后的70年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冒险者前仆后继,向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发起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已有6336人成功登顶珠峰。这个数字显然不是最新的,因为今年的春季登山季刚刚结束,又有成百上千的山友向珠峰发起了冲击,新增的登顶人数尚未公布。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始于1960年——那一年的5月25日,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将一面五星红旗带上了珠峰峰顶,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

2003年5月,非典刚过,中国珠峰攀登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中国第一支民间珠峰登山队——搜狐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而深圳知名企业家王石正是这支队伍的代表人物。那一年,王石52岁,成为当时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

两年后,深圳著名登山家张梁成功登顶珠峰,并在随后的13年间,完成了“14+7+2”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

随着今年珠峰攀登季的落幕,过去20年深圳登顶珠峰的人数达到了51人,占中国民间登顶珠峰人数的15%左右,成为中国民间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的城市。

这51位山友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更有着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中有企业高管,有银行职员,有教师,有律师,有媒体人,有创业者,还有科学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攀登者。

上个月,深圳登协干了件大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国民间珠峰攀登20周年庆典,5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珠峰登顶者、各行业企业家、户外运动爱好者齐聚深圳,分享他们与珠峰的故事。

始于深圳,相聚深圳。

▲随着今年珠峰攀登季的落幕,过去20年深圳登顶珠峰的人数达到了51人,成为国内民间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的城市。

▲2022年,骆伟健登顶时展示标语。

勇敢者的游戏

骆伟健,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在这次珠峰庆典上,作为11位演讲者之一,她站到台上,把她的故事讲给台下的数百人听。这是她人生中第N次站上讲台,也是最特别的一次。她在演讲中说,“珠峰登顶后,我多了一个名字——骆大胆。只有勇敢一点,我们才能战胜自己。”

几天后,骆老师在家中的茶桌前,一边泡茶,一边再一次聊起她的雪山之旅。

“其实,我差点就死在雪山上。”说起那段死里逃生的经历,骆伟健至今有些后怕。

那是2016年,她第一次登雪山,是位于青海的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到达C1营地的时候,碰上了非常糟糕的天气,雨夹雪刮着大风。我和4位向导在一个帐篷里,向导们在帐篷的门厅处着急地给队员们煮热水暖身子,由于帐篷是上一个队伍留下的,向导们对这款帐篷不熟悉,内帐没完全打开,导致煤气倒灌进了帐篷里。”

“我好像闻到了煤气”,骆伟健还记得,这句话她都没说完,就晕了过去。

随后的经历令骆伟健更是刻骨铭心,“最恐怖的是,我看到了两个我自己。一个我是站立着的,另一个我则躺在地上,两个我是能互相看见的。同时,还能听到身边有人在喊我‘健健、健健’……那种感觉甚至还挺舒服。”醒过来的那一刻,骆伟健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是我吗?”

这种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灵异现象,骆伟健把它归结为——“应该就是濒临死亡前的灵魂出窍了”。

幸亏向导在各自晕倒前的最后一刻奋力打开帐篷窗户,才将所有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然我们5个就被一锅端了。”那一晚,帐篷外风雪交加,帐篷里的骆伟健一边吸着氧,一边庆幸自己还活着。

6年之后,骆伟健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2022年4月30日上午10点50分,她从珠峰北侧成功登顶,完成了自己的珠峰梦。

在珠峰上,我爬过又陡又高的中国梯时,站在7500米海拔上陡立的碎石坡上时,在8600米海拔过暴露感极强的横切路面时,从陡峭的悬崖上仰面纵身向下使用八字环下降时,还有抓着主锁俯身向下冲的时候,我一直告诫自己,勇敢一点,我可以的。”

从“死神”手里逃过一劫的骆伟健,不再害怕,她甚至觉得,“(登珠峰)比我想像中的要容易一点。”

骆伟健还分享了她登珠峰时的一件趣事——在珠峰大本营里给学生们上网课,“当时还是疫情期间,4月份,正在上网课期间,我也没跟学生们说我去登珠峰了,因为情况还蛮特殊的,校方和我自己都不敢太声张。后来到了5000多米海拔的珠峰大本营帐篷里,就给学生上网课,当时手机摄像头是对着我的脸拍的,所以他们也看不出来我是在哪里,我只是说不在深圳,在外地……”

骆伟健说,她这辈子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爱上运动,爱上登山。“我身边总有人说好空虚、无聊,我完全无法理解,我只是觉得每天的时间太短了,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去年年底,骆伟健为西藏登山学校完成了一幅巨大的珠峰画作。为此,她坚持了两周,每天动笔画十个小时以上。“我从来没有试过画这么大一张画,但是我知道,我一定可以做到。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再一次登顶珠峰。我又一次战胜了我自己,登上了我心目中的又一座高山。”

采访结束时,骆老师给我发来一封信,是她去年去西藏登珠峰之前给她妈妈写的一封信,信的开头是——“妈咪,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信的结尾是这样的——“这些年来,热爱西藏,让我爱上运动,徒步、登山,让我从消极中拔了出来。我现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真的,登珠峰,不仅仅是登一座山。那是我想为我的人生留下一个印记。从此,我可以安心地进入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等我老的时候,不悔此生。”

▲2010年,陈芳从南坡登顶珠峰。

每个人心头都有一座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陈芳在庆典上演讲的题目。她是深圳华大基因的一位高管,哥本哈根大学博士。

2010年5月22日清晨7点多,陈芳从南坡登顶珠峰,当时和她一同登顶的还有59岁的王石、56岁的汪建等人,他们一同刷新了国内登顶珠峰“最年长团队”纪录。

虽然已是13年前的事了,但直到现在也依然时常会在各种场合被人问起。

“你看上去一点都不像登山的,你当年怎么想的,为什么想要去登珠峰啊?”

这时,陈芳通常会开玩笑地调侃说,“那是小时候,年轻不懂事。”

陈芳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我爸妈都学医,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从北京分配到四川泸定山沟里的一个小医院,我就出生在那里,后来全家才又回到城里。”

十岁那年,父亲带她和姐姐回到那座大山里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贡嘎雪山,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着光,那个场景太震撼了,我被焊在那里一直盯着看。”

种子,或许就是在那时候生了根。

2010年5月22日早上,当我顺顺利利站到8848的时候,我心里反而特别踏实,没有激动落泪,我看着旁边的卓奥友峰,那是我当年放弃登顶的地方。我只是完成了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小小的愿望而已。对我而言,8848并不代表征服和挑战,它只是一段艰难的、向上的路,克服自我设限的旅程。

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站在贡嘎雪山前的小姑娘。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心头压着的一座山。

陈芳成长的过程,与父亲相处时间很少,“他平时话不多,也不会明说对你的期待,但是用家里哥哥姐姐们的榜样影响你,那种不能给家族丢脸、要为父母争光的压力,无形中养成了我们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当我实在扛不住了打电话回去只想吐槽,而电话那头只是沉默……无声的回应其实是在表达——他们也许并不想听这些,你要努力,不要让他们失望。”

陈芳说,当年她站上珠峰之巅,就是想换取父亲对她的认可。去年2月底,她回到成都,和姐姐一同陪着父亲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在最后的最后,我摸着他的额头,跟他说完了我要说的话。我说,你安心,我没有给你丢过脸,今后也还要你继续为我骄傲,我当年哪怕是站到了8848,也只不过是想换回一句你的认可。从今往后,我会继续好好生活,如果还有缘分再做父女,我们都换一种更好的方式相处。”

陈芳说:“8848只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珠峰,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实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力量突破,敢于成为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

▲2018年,李春生登顶珠峰。

海拔最高的美发沙龙

Tony老师李春生登珠峰的故事,也一度在山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名美发师,李春生说当年决定去登珠峰,完全是“头脑一热”的冲动。

2015年5月6日,他的老板突然对他说:李春生,要不你哪天去登个珠峰吧?

“什么?登珠峰?当时弄得我一脸懵。”

在那之前,李春生的户外经历仅仅是两三次登梧桐山,登珠峰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也不知道老板为什么突然说让我去登珠峰,但我想都没想,头脑一热竟然一口答应了。”

3年后,2018年5月16日,李春生兑现了自己当初吹下的牛,登上了珠峰。然而,这3年里都经历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经常有人问我:你喜欢登山吗?我的回答都是:不喜欢!为什么?因为太苦了!”

在山里的时候,李春生不断在内心深处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以后再也不要登山了,这么苦这么累还这么危险,每天睡在冰天雪地上,自己真的是有病,躺到家里床上不香吗?”

过程是苦的,结果却甜得像蜜,“当你成功登顶了,安全下来了,你就战胜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磨难的背后藏着重生的愉悦和幸福。”

李春生还干了件“大事”——2018年,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了设备、排污、高反、语言沟通等重重困难,在海拔5364米的南坡珠峰大本营开了个美发沙龙,他们的口号是“让勇者以最美的姿态见证自己的人生壮举”。在近一个月里,他们给100多位登山者提供了免费理发服务。

李春生说,在珠峰美发沙龙的营业中,他们有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就是有机会去聆听一个个攀登者精彩的故事。

“一群平常人,抱着一颗平常心,来做一件不平凡的事,他们为了梦想,勇于冒险,甚至用命去搏,每一个登顶者的故事都应该被记录,被传承。”

每一位珠峰登顶者,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动人之处,都值得被书写和流传。

▲深圳山友在攀登珠峰途中。

▲山友攀登中国梯。

让更多深圳人走进珠峰

中国民间珠峰攀登20周年,恰逢深圳登协创立20周年。

2003年,伴随中国民间登山队登顶珠峰的热度,深圳登协应运而生。在深圳人历时20年的珠峰攀登道路中,深圳登协的贡献不可小觑。

20年间,深圳登协培训体系为行业输出数万从业者;青少年项目在百万孩子心中埋下山野的种子;创新赛事影响千万民众参与户外运动……目前,深圳登协已经发展成国内登山户外领域最规范、最成体系并最有成效的地方性机构。

曾于2013年登顶珠峰的深圳登协副会长曹峻说,“珠峰攀登者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这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甘平庸,不惧失败,敢于挑战,勇于行动。”

而这些正是深圳人的特质,也是这座城市的鲜明标签。

在普通人眼中,珠峰曾是终其一生不可企及的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珠峰将不再遥不可及。

最近,深圳登协联合华大运动、日喀则珠峰文旅集团,共同发布了“百万深圳人珠峰打卡”计划,旨在为深圳人打通一条“时间短、质量高、服务好”的珠峰户外旅游专线,并计划用10年时间,助力100万深圳人到珠峰打卡旅游。

“攀登珠峰的门槛比较高,难度很大,但是以轻松、愉悦的徒步观赏珠峰,感受自然之美,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次计划带来的几条线路,能给我们另一个角度去看珠峰,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能到那里看看,能感受不一样的地球景观,也能给我们不同的视野观察世界。”曹峻说。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邹振民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