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朴素的环卫工人服,不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结满老茧的双手——这是广州黄埔区城管局车队垃圾收运工颜柏青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1993年来到广州务工,颜柏青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24年。从清晨6点钟开始,他每天要跑80多个垃圾收运点,收装处理垃圾超过20吨。他勤勤恳恳,不言脏累,24年如一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换取城市的干净。
每日行走里程超过200公里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颜柏青24年来从事的都是最平凡的一线工作。但他勤勤恳恳、踏实努力,不怕脏、不怕累,恪尽职守,立足工作岗位高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组织和人们的认可。
“几乎每天清晨都是5点钟起床,6点正式出车,到下午5点左右下班。”颜柏青说,作为一名垃圾收运工,他的工作就是到各个垃圾收运点,将垃圾装车。一天要走80个左右的收运点,每日走的里程超过200公里,垃圾收装的量一般在20吨以上。
“工作不分内外,用得着的他都愿意做。”这是颜柏青的工友对他的评价。除了每天的垃圾收运工作,颜柏青还坚持每天打扫各个垃圾收运点,把垃圾桶清洗放齐。当车队有临时的保洁任务,他总是主动请缨出车;垃圾量多的时候,他主动加班加点;工友有急事请假,他主动顶班不推辞。
每年春节,考虑到单位保洁任务重,休假安排困难,颜柏青便主动把休假机会让给有需要的同事。24年来,颜柏青仅回老家过春节数次,其间曾连续12年没回湖南老家同父母和妻子儿女过年。
利用“劳模办公室”进行技术创新
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广州黄埔区城管局为颜柏青成立了“劳模办公室”。颜柏青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立足行业现有环卫保洁机械化设备和社会资源,不断破解机械化作业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减少了二次污染,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劳模办公室”,颜柏青展示了三个防滴漏装置。“这是环卫作业车防止污水滴漏的设备。过去污水滴漏问题一直是环卫作业车辆的老大难问题,不仅会影响路面整洁,还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车辆原装的防滴漏装置不是很成熟,密封性低,防滴漏效果不尽人意。”作为环卫工人里的老兵,颜柏青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还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多年来的环卫作业经验和心得,颜柏青和同事们对污水滴漏装置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了滴漏装置的污水盖。2015年颜柏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们继续研发“第三代”改良式污水盖,大大减低了装置损耗,更换周期从原来的1-2个月,大幅延长到半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防滴漏效果好。“原来队里花在这一项目上的经费投入每年要20多万,现在只需2-3万元即可。”对于颜柏青的创新,车队负责人不断竖起大拇指。
对话
颜柏青:希望更多人才加入环卫行业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作为其中一员,您认为劳模彰显的是怎样一种精神?
颜柏青:我认为劳模彰显的,是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敬业奉献、投身实业、服务人民的精神;劳模是引领工人阶级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先锋模范,彰显着时代正能量。2015年4月,我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这个荣誉,让我有更好的渠道为一线工人提建议、谈想法,让我有了更大的平台为一线工人做实事。我将充分发挥党代表和劳模的先进性作用,为来自最基层的工人群体办实事、做好事。
南方日报:十九大即将召开,您会把哪些基层声音带到会上?
颜柏青:环卫保洁工作是全公益性的服务行业,环卫保洁工作做得好,产生的是长远的、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环卫行业高速发展、不断进步,机械化、专业化程度大大提升,但当前行业薪资福利待遇偏低、岗位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和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希望进一步提高环卫行业作业人员薪资福利待遇。
环卫保洁工作既脏又累,但社会普遍认同感和市民的自觉主动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教育,落实行政处罚,也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加大宣传教育,全方位加强宣传引导,从而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构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风尚。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