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科学家丨打造“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科学技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5-30 19:41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世界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从年轻时就励志科技报国,他带领科研团队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创立了一系列先进理念与科研方法,为国家相关领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基地,今年83岁的徐建中院士正在指导科研团队开展新一轮新原理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测试工作。近期该科研团队一直在对新研制的高负荷对转压气机进行试验,从而获得压气机的性能数据,验证其各项设计指标和性能。

徐院士告诉记者,这台试验装置是他们专门为测试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而特别打造的大型试验平台,多年来,科研团队很多试验就是在这里完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试验研究在我们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发动机各个部分都制造出来了,它们合在一块能不能够很匹配、很完美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徐院士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际上对航空工业提出了旺盛的需求。为了使飞机飞得更高、更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我国那时还没有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能力,但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动下,相关领域的基础学习已经开始着手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1958年考上大学,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们当时的系主任是钱学森先生,他也给我们讲过几次话,也就是要做大事,要打好基础,为以后做准备。

1962年,徐建中以出色的成绩考取我国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院士的研究生,从此便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从那时开始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科学技术,要做创新,要为国家作出比较大的贡献来。

徐建中院士介绍,燃气轮机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成本高,主要作为大型飞机、轮船、发电厂的动力源。民航飞机用的涡扇喷气式发动机就属于燃气轮机的一种。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尽快追赶并超越发达国家发展的脚步,是我国科研人员几十年来奋斗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我们当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学习,因为这燃气轮机跟内燃机不一样,很复杂。不是一下子能搞得出来的,所以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徐建中院士在老一辈科学家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叶轮机械三维激波关系,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熵产极小化激波增压理论,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压缩系统性能的革命性进步。他带领团队将理论研究成果成功地用于设计,研发了国际首创的对转冲压发动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发动机叶片转动过去都是这样转,现在对着转,这样就把转动的效率提高了。把它和冲压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对转冲压发动机。

对转冲压发动机是我国完全自主原创的发动机,革新了发动机传统的单向旋转做功模式,为我国高推重比发动机和宽域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多年来,在徐建中院士带领下,科研团队建立了自己的叶轮机械气动设计体系,一支专业方向完备的航空发动机研发队伍逐渐壮大。

徐院士告诉记者,一款航空发动机从设计到真正研制出来通常需要几十年和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希望年轻科技工作者打好基础,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失败、勇于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也可能要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但是无所畏惧。要把为国家作贡献放在第一位,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原标题《大国科学家丨打造“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科学技术》)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田语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