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零散时间 让业余更有意义

宝安日报
2017-10-09 11:47
摘要

2003年,50岁的周文彰开始学习书法,短短几年进步显著,引人关注;2007年,他开始学习格律诗写作,坚持不懈,渐有长进。周文彰是如何在公务繁忙的同时找时间练书法、写诗词的呢?

习书赏贴哪来时?饭后茶于节假期。差旅无分家内外,候机下榻总临池。 ——《时间在于安排》 周文彰

2003年,50岁的周文彰开始学习书法,短短几年进步显著,引人关注;2007年,他开始学习格律诗写作,坚持不懈,渐有长进。周文彰是如何在公务繁忙的同时找时间练书法、写诗词的呢?他给出这样的答案:“时间是安排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时间在于安排》就说明了周文彰是如何安排利用零散时间,聚沙成塔,勤于练习的。周文彰练习书法、写作出的800多首诗词几乎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他深信“人的差异在业余”,倡导“让业余更有意义”。

1965年读初中的时候,周文彰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纸张也很紧张。为了学英语,他就把哥哥旧书边沿空白的部分裁剪下来,做成英语小卡片,上学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看英语卡片。“当时上厕所的时间我都在读英语,所以英语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单词不会读,没有一个单词不会写,没有一个单词不会用。”对于学习,周文彰一直是分秒必争。大学期间,坐公交车、食堂排队买饭、从宿舍走到教室的时间,他都用来学习。在读博士期间亦是如此,除了运动、睡觉和吃饭,他都在动脑筋。

“非常庆幸我是一个善于安排时间的人。”周文彰说。1998年周文彰进入政界,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几个场合使他感到,不会写毛笔字给工作带来的不便与尴尬。于是,从2003年3月开始,周文彰拿起了毛笔学书法。

学书法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来时间?周文彰的办公室不摆文房四宝,以保证学在业余,“除夕是我练字的最佳时机。”他说。2004年春节除夕下午慰问坚守工作岗位职工活动结束,周文彰回到家过年,家里有人做年夜饭没有他的事,他翻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写一幅长卷。“写完之后,我把它摆在地板上,10米左右,我从这一头看到那一头,颇为得意。”他说,于是拟定一个计划,每个年三十晚上写一幅草书长卷,五年或者十年之后搞一个“除夕书法展”。2003年8月到济南开会,返程时飞机误点。周文彰向机场讨来笔墨纸砚,开始了他的“旅途书法”。从此,周文彰出差出访一般都带一个纸袋,装笔、纸、印、印泥、字帖、字典。值得一提的是,周文彰也曾在出差下榻的酒店把废纸练成黑纸。

“起初我是为书法而写诗,写着写着,写诗的意义就渐渐多起来了:记事、抒情、言志。”周文彰说,把写诗纳入差旅生活是从2011年开始的,进入业余生活则是2013年11月离岗以后的事情。迄今周文彰共有诗词800多首,都是近体诗。周文彰写诗的时间都是在路上:一是差旅途中,二是散步路上。差旅途中写山水风光、风俗人情;散步路上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散步以外想写的诗也放到散步时构思,“我很少坐在屋子里写诗。”他表示,手机里工具书有的是,散步中随时可以查看韵书、诗词格律,检测所写诗词是否合仄押韵。每次外出,他都能带回3-5首诗。

“人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要让业余时间更有意义,就要舍弃一些爱好,比如没完没了地看电视连续剧、昏天暗地地打麻将、上网冲浪等。”周文彰对如何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

周文彰简介

周文彰,1953年8月出生,江苏宝应县人。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哲学研究员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多年来,周文彰发表了大量论文和文章,出版了10多部专著和译著。主要著作有:《狡黠的心灵》、《特区导论》《为民务实清廉——做官做事做人60讲》、《再造生活——书法价值的当代体验》、《周文彰讲稿》等。

主要译著有:《康德》、《理由与求知》等。主编著作有:《国际惯例书库》、《书法研究博士文库》、《行政学院培训用书》等。有的著作获省部级“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

编辑 程思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