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的《自然》封面,碧蓝的海面上,绿色的藻华深深浅浅,让人很清晰地就可以看出藻华在全球的分布……这是来自深圳的科研成果——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团队通过构建海洋浮游植物藻华遥感自动识别算法,揭示了藻华发生频率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潜在关系。
深圳正在用前沿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面前亮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张名片。向海图强,科技是最澎湃的动力。全球海事论坛主席斯托克斯曾表示,深圳科研创新能力强,拥有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2022年出台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科技创新要“实现新突破”;到2035年乃至更长远,深圳要实现“海洋科技领先”的目标。
加速学科建设
引领科研“向海而兴”
“深圳要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大批人才培养出来。”说这话的,是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海洋大学承载着推动深圳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
2022年,深圳海洋大学的筹建迎来一系列喜讯——深圳市发改委下发《关于海洋大学项目代码的复函》,正式赋予海洋大学项目代码;海洋大学校园概念设计方案评审通过;海洋大学项目选址于大鹏新区坝光片区,已获市规自局批复的《海洋大学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海洋大学将在2025年完成一期校园建设,并开始独立招生。
海洋大学效果图。深圳商报资料图片
在对海洋大学翘首以盼的同时,深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拓展海洋领域研究。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盐田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大学共建的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成立;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领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顺利获批……目前,深圳的海洋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初具成效,主要发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能源、港口与航运管理等领域。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圳将构建“1+X+N”的多层次、梯度化海洋高校教育体系。其中,“1”是重点建设海洋大学;“X”是多个特色海洋学院;“N”是若干蓝色职业学校。未来,围绕深圳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深圳将做足海洋学科的“大文章”。
建设创新载体
助推科技“勇立潮头”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大学。2023年2月,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一体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这意味着,深圳将通过“大学+科研平台”共建的发展模式,让海洋创新载体更易于发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生态优势。
建设海洋创新载体,是深圳培育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力量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深圳已建74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4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
在涉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深圳也同样取得较大突破。例如,蓝鲸系列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开展南海可燃冰试采;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打桩船以及波浪能发电装置顺利交付;首台国产化变频器设备在中海油钻井平台上成功应用;深水海洋油气水下生产设施安装技术相关成果在流花、陵水等大型油气田中成功应用等。
海洋创新载体的建设既要在各个领域“浪花朵朵”,也要瞄准前沿“汇聚成海”。目前,深圳市正紧扣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的用海需求,兼顾鹏城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等单位科研需求,合力建设先进性、实用性的海洋综合试验场,大力推动包括海上能源、风力发电、海底采矿、海上牧场、无人航运等海洋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深圳还将建设海洋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平台、全球海洋大数据平台和全球海洋智库。一系列创新载体的建设,助力深圳抢占全球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成为深圳发力海洋科研的重要抓手。
鼓励产业下海
打通链条“乘风破浪”
在深海实现稳定、高速率的通信传输,用水下WIFI让万米深海“耳聪目明”……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的,是一家深圳的企业——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一年内,该公司就获批3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目前承接多个国家、省市各级重大项目。
这是一个企业助力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深圳大力加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链,通过鼓励多方主体开展自主创新、设立海洋基金等具有深圳特色的多维度方法,持续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着力解决产学研痛点;同时积极引入中海油、中船集团等龙头型总部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未来,深圳将引导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向海发展;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智能化发展;创新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构建对接国际的海洋现代服务体系……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体系。
(原标题《加速学科建设 建设创新载体 鼓励产业下海 深圳瞄准“海洋科技领先”》)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