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村:“物质小康”快步迈向“精神小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2023-04-14 09:09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调研,让我们欢欣鼓舞。也让我又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8日考察渔民村时的情景。他来我们渔民村走过村史长廊,仔细观看每一幅浮雕,详细了解发展史,还鼓励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时至今日,罗湖区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潮澎湃。

渔民村宜居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渔民村村史文化长廊总长350米,一头连着村口,一头连着村史馆,是渔村人心中的“情感纽带”。近几年,村史文化长廊的浮雕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20幅,增加到了28幅。新增的8幅浮雕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时代渔村人勇担先行示范使命,从“物质小康”快步迈向“精神小康”的喜人变化。

“现在,每当我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介绍渔民村历史时,都会在村史长廊的最后几幅浮雕前和村史馆内多停留一会,给他们讲述这几年来渔民村‘精神小康’发展和社区基层治理的成果。”吴颂球说。

2020年12月10日,渔民村村史馆开馆,《勇立潮头——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村史展》专题陈列在此,各种反映渔民村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各种承载渔村人记忆、情感的老物件在村史馆里静静地“诉说”着渔民村和改革开放的故事。

“每次散步来到村史馆,看到那些老物件、老照片,就会勾起我的回忆,想起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我们那代人的奋斗史。”曾在自己家接待习近平总书记的居民邓伟雄感慨地说。

说到“精神小康”,除了承载情感记忆的村史馆,在渔民村另一头的3.0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如今渔村人精神文化、民生保障的“主阵地”。

近年来,渔村人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到贴心、完善的政务、医疗、文化等服务。区、街道、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一站通办”;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可自助办理230件事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68项上门服务;社康中心“3+X”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若问这几年渔民村最富有“心”意的设计是什么?许多村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间“没门”的办公室。

原来,在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设有一间没有门的社区党委书记办公室。社区党委书记李竞说,“不设门”就是为了方便居民随时来、随时谈、不设限。“我们希望社区治理大家共同参与、畅所欲言,通过社区党委、‘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站、居委会、业委会、管理处、居民代表等形成治理群策群力,真正将问题处理在基层。”

(原标题《渔民村:“物质小康”快步迈向“精神小康”》)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