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惠东渔歌与现代音乐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惠东县委联合打造的大型岭南渔歌音乐剧《渔家》,就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据悉,这是惠州首次将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搬上音乐剧舞台,也是全国首部以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为基础创作的音乐剧。4月4日和6日,《渔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公演,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共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词作家陈晓光出席首映式后称,“音乐剧《渔家》给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享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则感慨称,音乐剧《渔家》是最传统和最现代的结合,惠州敢于在艺术上进行这种创新,这是非常棒的。
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鲘船歌”或“城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是流行于惠东县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盐洲等地的渔村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 “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逐渐衍变为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惠东渔歌 。
音乐剧《渔家》就取材于惠东渔村的疍家渔民故事,以一家三代人的前途命运为背景,描述渔民的命运境遇,时长近110分钟,分序幕、情由海生、祸起霸行、爱为渔歌、母子连心、鸥雁纷飞、花好月圆、尾声八幕,真实再现渔家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生活变迁。
本剧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赖房千担任编剧,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青年作曲家、指挥家梁军任艺术总监谱曲,中国戏曲学院喜剧美学研究所戏剧创作中心主任、省文化馆研究馆员陈才担任导演。除了男女一号演员由省级歌唱演员担任外,其余演员皆为惠州歌舞剧院的本土演员。
导演陈才表示,音乐剧《渔家》采用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东渔歌音乐元素,同时在舞台、舞美、灯光设计等环节进行民族化的表达,甚至节目单都与现代群众审美相结合,全方位展示渔歌文化。主创团队更多的是想给大家带来一场惠东渔歌的视听盛宴。主创团队第一次在音乐剧上尝试用古希腊的歌队——歌队既是舞蹈者,又是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贯穿整部音乐剧。
南方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白参演过讲述苏东坡和朝云故事的情景音乐剧《千年之约》,此次饰演《渔家》男主角“向岸”,再次与惠州结缘,他认为《渔家》的音乐特点是有惠东渔歌的元素,非常有特色。
据悉,音乐剧《渔家》4月4日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登台首演,并于6日晚加演一场。音乐剧《渔家》的成功演出,彰显了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惠州未来更加宽广、厚重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活力。
【惠东渔歌】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古族的组成部分。因历史原因,过去疍民仅生活在海上,没有受教育和岸上居住的权利,不准与岸上人通婚。
千百年来,生活在海上这一枯燥的特定环境,渔民们把现实生活和心中的各种情感用歌声进行表达,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惠东渔歌便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身当主人,彻底告别昔日在海上漂泊无依的艰难处境。1956年,惠阳县港口新村(今属惠东县)渔民苏墨水、苏带心演唱的原版渔歌《娶新娘调》《阿乡调》《妹子调》等,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以惠东渔村生活为表现题材,音乐素材则取自惠东渔歌,演出后深获各界好评。
随着渔民后代上岸,现代流行歌曲等文化的冲击,惠东渔歌的传唱者越来越少,渔歌传承陷入困境。
2008年,惠东渔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州及惠东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抢救措施。多年来,惠东县音乐工作者积极搜集、整理、研究惠东渔歌,建立惠东渔歌资料库,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近年来,惠东渔歌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展演、节目录制等活动,屡获殊荣和好评。如今,在惠东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婚嫁、亲人团聚、节日庆宴等场合唱渔歌的习俗。在惠东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惠东渔歌更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一边吃巽寮特色菜,一边观看渔歌表演”。
为破解渔歌传承难题,惠东县还积极推动渔歌文化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本土渔歌文化,感受渔歌的独特魅力,让惠东渔歌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片由惠州市文联提供)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焕发勃勃生机,大型岭南渔歌音乐剧<渔家>惠州首演 千年惠东渔歌走上现代剧院舞台》)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