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3-03-28 11:24

3月27日至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据介绍,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2个参评考古项目,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中华文明探源第五阶段研究、“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1432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高效开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成果。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遗址地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遗址因为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保护面积50万平方米,分布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发育有五级阶地,主体为第四级基座阶地,阶地上保留的第四纪堆积平均厚度超过8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3号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遗址地址

赵家徐姚遗址地处海岱腹地,位于山东临淄东部,南距淄河1.2千米,东距后李遗址4.2千米。属鲁中泰沂山地向鲁北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该遗址揭露了鲁北山前冲积扇最为完整的地层序列,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古环境复原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在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出土的早期陶片数量在国内最多,充分反映了制陶工艺的技术成就,为更深刻理解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遗址还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关键缺环,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新石器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是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遗址地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东距兴县县城20千米,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51千米。该遗址三面环河邻沟,东、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的城墙,形成一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城内残存面积75万平方米,主体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及二里头时代早期,绝对年代2200BC~1700BC。

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一座史前石城,属于蔚汾河流域及周边区域2000BC前后的区域中心,与同期盛极一时的石峁古国遥相呼应。

该城址层层设卡、处处把关、谨慎布防的结构,彰显了浓厚防御色彩,展现了矗立于黄河东岸碧村遗址的特殊屏障作用,这为解读该区域文明提供了关键材料。

遗址占据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过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万国时代北方与中原的之间文化交融,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轨迹重要窗口。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二里头都邑8号基址、宫城西南与作坊区西北部

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

在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多网格式布局。

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2022商王陵及周边考古发掘三地点鸟瞰

2021年,在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启动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工作目标,首先是通过勘探寻找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干道,其次搞清商王陵区的范围,后续搞清洹河北岸地区的功能区划。

考古人员发现,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2022年西头遗址斜圳地点发掘全景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千米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1943年石璋如先生发现该遗址。2018年至2022年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

西周时期建筑基址、冶铜、储粮等遗迹的发现,为商周城邑的功能结构研究提供重要例证。此外,西头遗址围沟墓地的发现,为探索商周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M90墓道所见大量殉人的发现,为商末周初人群迁徙及周王室对泾河流域的控制方式等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

西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西周王朝的统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为寻找文献所载“豳”与“豳师”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坟坝顶区域航拍图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该墓群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取得重要收获。

出土文物主要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种类丰富,涵盖金、银、铜、铁、锡、陶、瓷、漆木、玻璃、玉石等材质的文物,并出土少量纺织品,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铜条脱、贴金铜盘、铜印章、锡鱼、铜铃、串珠、项饰、银梵文种子字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珍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陈太货六铢等。

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发展脉络清晰,可分为两个时段四个时期,表现出从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大松山墓群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其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作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大松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古城村寺庙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古城村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东侧。

古城村寺庙址包括高句丽、渤海国两个时期的遗存,考古发现了古城村1号寺庙址和古城村2号寺庙址。其中,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铭瓦当为研究三燕佛教东渐高句丽提供了重要证据;所获大量北朝晚期风格造像为探讨中原佛教物质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素材。2号寺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及探讨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厘清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实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维护国家历史安全与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汴河故道明代晚期建筑堆积(北向南)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桥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外,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主要遗迹分布图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温州古城朔门外,南依古城,北邻瓯江,东靠海坛山,与世界古航标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2021~2022年,该遗址在基建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8座码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成片房址、水井等,并出土沉船2艘、数以10吨计的宋元瓷片以及漆木器、琉璃、砖雕等大量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为主。

遗址发掘区主要由东端水门头区、中部邻江港口区及西端南侧瓮城区三部分组成。遗址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其他还有建窑、青白瓷及褐彩绘青瓷等。遗址中还出土漆木器、琉璃器、贝壳、植物标本等丰富遗物。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承载着独特的海洋文化信息,蕴含着先贤们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内涵。

专家表示,系列遗迹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是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该遗址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原标题《“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