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深圳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代表委员为制造业发展“支招”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2023-03-07 15:05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数字化浪潮交织,中国制造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不小的挑战。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在新的征程中如何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省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在全国两会现场,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支招”。

在深圳打造“两业深度融合”平台示范区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全球榜首,但对比德、英、美、日等老牌制造强国,我们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朗华集团董事长张春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春华说,纵观发达国家经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它贯穿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可为制造业提供外贸、仓储、物流、金融、检测、设计等全产业链平台型服务。近三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保双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水平偏低,亟需首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能级。

“‘两业深度融合’是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张春华建议在广东及深圳开展样本试点,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业深度融合”平台示范区。从国家政策层面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发展规模,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领域的领先标杆企业,推广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的先进案例。

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组织产业攻关

今年一开年,“深圳制造”再次引起全国聚焦——深圳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

“深圳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规模、应用创新、企业培育、要素集聚、治理能力等位于全国前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有条件也有能力推动制造业继续改革创新、转型发展、高位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锋建议,支持深圳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资源要素的稀缺和成本上升等困扰中国制造发展的难题上率先探索。

在何建锋看来,试验区的探索聚焦三个方面——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研究制定产业基础领域攻关目录,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推动解决部分“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帮助企业打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在节能、降碳、建立绿色制造业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制造业发展要素汇聚高地,实施“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空间供给计划,强化金融财政支持,引导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领域倾斜。

数字赋能“制造”到“智造”

数字经济大潮涌起,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广东要将制造业的“厚实家当”做强做优,就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这是许多代表委员共同的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冬生在两会前就制造业转型作了专门调研。他表示,至2022年年底,广东超过40%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数智化转型生态正在形成。但由于数智化服务商供给不足,中小企业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此外,数智化扶持政策门槛较高,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导致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较慢。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中小企业“不敢拥抱数字浪潮”的问题,唐冬生建议,鼓励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支持服务商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联合体,打造行业级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同时,搭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数智化服务商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转型服务,帮助数智化服务商与制造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出谋划策。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5G通信等新基建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一方面要紧抓数字经济机遇,围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加快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广东要继续加大对通信行业的研发投入,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优势,通过建设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推动“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

高端制造需要更多“能工巧匠”

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说,制造业当家关键在于人,除了我们要有很多科研方面的人才在前面冲,我们还得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底下为他做支撑。要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才能够更好地培育出高质量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

现实中,“技能人才短缺”现象频频出现。针对技能人才的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不对称、不适应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荟蓝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环保工程师苏荣欢说,市场上拥有数字化智能设备等操作经验的人才尤为紧俏,而且流动性也比较大,不仅影响生产技术传承,还无形中增加了用工成本。

如何将人才留在制造业?苏荣欢认为,应加快实施正向激励技术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完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推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照要素分配,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相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投入的资源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深圳市中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心竹带来一组据:2021年我国共有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8780所,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041.57万人。这不仅和当前2200万的制造业人才缺口相差甚远,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也面临着学科设置不合理、教材与新技术脱节等问题。

赵心竹建议增加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构建更加合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架构,使学校分布、学科专业、人才类型等规划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同时,设立职业资历整合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互认与融通,为技术人才成长构建与之匹配的通道。

(原标题《代表委员为制造业发展“支招”  支持深圳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