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策展人冯博一做客深圳万象天地云端沙龙,分享与探讨公共区域内举办艺术展览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如何透过公共艺术品来关照与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随着艺术越来越多走进公共空间,艺术正与普通市民发生碰撞。
作为业内知名策展人,冯博一近年最为人熟知的艺术项目是他在2016年策展的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国内外四十名当代艺术家带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乌镇的公共空间里。乌镇,并不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成熟的艺术展馆体系,但是乌镇却在近年发展起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等,生长出自身独特的文艺特性。
在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可以看到在西栅景区水剧场上霍夫曼创作的巨大粉色浮鱼,宜园绿地上出自艺术家陈志光之手的2000只铁蚂蚁,以及艺术家毛同强的三万件镰刀榔头等众多艺术与公共空间紧密相连的作品,有八位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直接就地取材创作,就地展出。
冯博一指出,当代艺术是一种生态,这个生态既包括官方、私人、企业的美术馆,也包括画廊、策展人、评论家和观众。这些环节是构成艺术生态的丰富要素,艺术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状态,是彼此共生、成长的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品收合走进公共艺术空间?冯博一认为,“当代艺术展品不仅要能做到雅俗共赏,与周围的氛围相契合,还需要有公共性,能够在一定程度引导、启蒙大众。”当下,中国对于公共艺术的探索正处于起步阶段,冯博一强调,尽管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未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专业人士与媒体的正面引导。
艺术进入大众生活,最常见的应该是商场中的艺术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走进购物中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常见。冯博一认为,艺术不应该回避商业和资本。艺术走向大众,背后不乏商业和资本力量的支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才出现的文艺盛世。
这不仅仅是商业自身的驱动,更是老百姓对于艺术越来越强烈的亲近欲望所使然。消费正成为最平常的休闲生活,人们的消费诉求也随之变得多样。冯博一说,购物时还能感受当代艺术氛围,观看当代艺术展品,而无须特意抽时间走入美术馆,对艺术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作品,也承担了向市民普及艺术的功能,可以让原本不懂艺术的市民慢慢受到艺术的感染和了解艺术。
面对商业和艺术结合所可能出现的艺术独立性损害等问题,冯博一认为,关键在于艺术创作中如何利用好资本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同时艺术家也必须有自己的态度与意见,不能一味地迎合商业,让艺术与商业能够成为相辅相成的共生姿态。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