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深圳高质量发展
张璇
2023-02-28 10:41

提要

从未来发展看,深圳是一个将创新植入发展基因并定位于国际化的城市,它从来不缺乏创新投入的各类要素,当前更是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未来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高部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这一公共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1日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圳把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今后,可在基础研究的战略规划、资金投入、竞争能力、合作开放等方面,努力探索面向未来的深圳基础研究跃升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须苦练“深圳原创”内功,勇攀“硬核科技”高峰,积累“基础研究”硕果。图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一、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独具一格但仍有短板要补齐

从发展历程看,深圳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三来一补”探索萌芽期、模仿创新与引进吸收期、自主创新发展期等阶段,创造了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二的佳绩,实现了从“科技荒漠”到“创新绿洲”的转型,正处于向基础研究跃升、原始创新迸发的攀登阶段。

从演化轨迹看,深圳科技创新既不同于坐拥丰富科研底蕴的城市,也不同于西方科技强国基本遵循的“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演化路径。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将科研活动融入经济发展,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之路,构成了深圳独具一格的创新形式。

从创新要素看,深圳科技创新需求源于市场,供给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在供需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深圳以企业为绝对主体的创新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并体现市场需求,基于市场需求形成产品研发,基于产品研发拓展深化催生出新兴产业并形成产业集聚。政府既围绕企业创新难点、痛点聚焦营商环境,在资金配置、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诸多方面形成制度革新,也善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地方法规,由此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闭环。

从创新成绩看,深圳科技创新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不断弥补自身短板和不足。一是研发投入增长迅猛,近十年的年增长率高达11.74%,超过同期产出及财政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经合组织(OECD)与欧盟15国整体水平。二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研发人员规模增速位列全国首位,且劳动投入量大。2020年研发劳动投入“全时当量”为34.57万人年,高出北京0.95万人年,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三是创新载体近十年增长超过五倍,尤以省级创新载体增长最为迅速。全市各类创新载体占全省近44%的规模,2021年又获批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四是专利授权大幅跃升,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稳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五是高新技术企业激增,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近五年增长了237%,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主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产品)占GDP比重超过一半。

从未来发展看,深圳是一个将创新植入发展基因并定位于国际化的城市,它从来不缺乏创新投入的各类要素,当前更是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战略上,深圳出台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资金上,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25%,基础研究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规划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等建设快速推进。但是,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高部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这一公共产品,先天欠缺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大型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需要“补课”,由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利润焦虑”,苦练“深圳原创”内功,勇攀“硬核科技”高峰,积累“基础研究”硕果尚待时日,四十余年快速发展的“热模式”为“坐冷板凳”营造良好氛围。这些无疑都成为深圳创新模式再次转型升级的“娄山关”。

二、面向未来的深圳基础研究跃升路径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发挥政府科技规划顾问委员会的作用,优选“战略科学家”“战略企业家”共建“基础研究战略联盟”,建立直接联系与对话机制,为深圳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与项目攻关进程共商良策。二是率先组建“基础研究技术智库”,成为政府、企业与研究团队的桥梁,主要职责是跟踪国际前瞻性研究领域发展动态、推进深圳战略性项目、“卡脖子”技术的资金募集、攻关进程、技术并购、成果“沿途下蛋”与应用转化等。三是战略更新“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库”,除正在推进的164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外,不断征集未来项目与企业需求,抢占“先手棋”,实现“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提前谋划、精准匹配项目的顶级专家、研究平台、设施场所等支持清单。

精准攻关“卡脖子”技术。一是提升立项评审制。凝练编制申报指南,减少审核环节。实行常态化管理,不局限于传统的同行评议,不设集中申报期,随时接受申请。二是实施信任授权制。围绕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8大未来产业“攻关技术难题”确定重点项目,加强可行性谁和遴选评估,以“负面清单+包干制”方式赋予研究团队最大研究自主权、经费使用权和成果支配权,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花最大力气率先实现全国领先,塑造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样本”。三是优化联合攻关制。组建“政-企-研伙伴联合体”,广泛征集一批有研究能力的龙头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项目攻关组,采取“一年期概念验证、两年期演示验证、后长期资助”方式,既实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优化完善制度配套。不断优化揭榜挂帅制,通过“寻榜-评榜-发榜-揭榜-奖榜-保榜(即探索‘揭榜险’)”实行全流程管理。建立容错调整制,包括阶段性快速评估制、勤勉尽责容错制、质疑并终止项目制、调整资金重投新项目制等。

提高基础研究资金使用效率。一是由政府、高等院校、产业部门与市场资金共同组建“基础研究资金池”。资金池以政府为“主体”、高等院校与产业部门为“两翼”,并通过基金、风投、专项债等市场工具,由“基础研究技术智库”统一管理投资拨款,解决资金协调与风险共担。二是优化基础研究专项投入结构。该专项包括基础研究设施与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顶尖人才引进等项目,依重要性按比例进行投入。三是科学制订关键核心技术投入比例。科学制订深圳未来前瞻性、重大急需性、有望替代性与自由探索性等四大类项目的投入步骤、绩效评估、效率评价等“投入-执行”细化方案。四是重视基础研究的“基础”投入。如前瞻性量子科技的“基础”直接涉及四大类学科,即量子传感、量子计算、量子网络与量子器件。将该项目总体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类学科与共性问题,其余用于技术开发类研究。

提升基础研究学科竞争力。一是添物。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战略科技支撑,除稳步增加中长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载体、高质量大学等项目外,还应高度重视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转化平台、原创技术应用模拟场景等建设规划。二是引人。启动全球科学家猎头行动,招募“顶尖”技术的“城市合伙人”。三是培土。推行“基础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基础学科人才拔尖计划”等,成立“基础与交叉学科联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项目。鼓励市属院校开设“实验技术系列”培养项目,提高全日制基础研究人员密度。四是聚力。重视并增强十大基础学科的竞争力、核心软件的攻关力、行业领域专业数据库的维持更新力、跨境科创资源的共享与监管力等。

推进基础研究合作开放。一是建立科技合作“云联动”。遵循“尽可能开放、必要时关闭”的数据治理原则,建立基础研究“科技云”服务平台,推动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建设。二是打通基础研究“链走廊”。以主攻项目为“链”,实现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七大战略创新平台的科技人员、资金、平台资源等“无障碍”整合、认证、流动与共享。三是提升湾区“创中心”。率先开放深圳科创资源,建设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试行基础研究资金直接拨付港澳,设立“基础研究合作基金”,鼓励跨城市、跨学科、跨部门、跨研究人员的联合项目。四是引领国际“学术风”。以“项目制”推动与国际规则接轨,探索全球顶尖大学毕业生来深工作签证,对外籍科学家给予官方认证并探索“技术移民”制度,支持规上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参与更多国际学术组织,强化基础研究的深圳话语权。

增强基础研究企业内生动力。一是培育高成长的基础研究型科创企业。评选深圳“基础研究百强榜”,实施基础研究“舵手企业”倍增计划,鼓励国有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合“命题式”攻关。二是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长的企业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政府部门优先采购试用,鼓励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精准服务。对实施基础研究的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政策,建立“线上+线下”培育机制、财政支持、精准配套与数字化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扩大间接支持。通过采取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发放“基础研究使用券”、本地转化奖励、培训认证抵扣、支持出口、鼓励院校合作与建立研究中心等多种方式,力争尽早培育出深圳本地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本文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为SZ2021B020)的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大力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深圳高质量发展》)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田语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