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实验室科技创新人物巡礼⑯|徐浩:薪火相承 做原创性的科研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实习记者 谭苏昕 通讯员 王筝 鲍文旭
2023-02-04 13:40


人物简介

2009-2015年,徐浩博士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学习,主要研究先天免疫中病原菌与宿主相互拮抗的分子机制,例如:痢疾杆菌分泌的效应蛋白OspF,利用一种新型的磷酸苏氨酸裂解酶活性抑制宿主的与抗菌相关的MAPK炎症通路(Science,2007)。另一方面,宿主利用自身的模式识别受体(Pyrin)识别病原菌感染造成的Rho家族蛋白翻译后修饰从而唤醒抗菌免疫反应(Nature,2014)。该研究定义了一类全新的由Pyrin蛋白介导的炎症小体激活通路。

2015-2021年,徐浩博士在纽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聚焦获得性免疫中T细胞的发育及分化。其部分工作揭示TGF-β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rkadia)特异性地调控了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Treg)而不是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分化,进一步为分化这两类细胞提供了线索,虽然二者的分化都需要上游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JEM,2021)。

徐浩博士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收录于Cell Host & Microbe,EMBO J,JEM,PNAS,Nature 以及Science 等多种期刊。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北漂技术员,到拥有自己课题的CNS一作,再到沿着纽约East River边跑步边沉思的博士后,深圳湾实验室粤港澳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徐浩用自己的青春践行着个人主页上的这句座右铭:“科研就像跑步,有时候比的是速度,有时候比的是韧性。不要停,直到好奇心到达真理的终点。”不忘初心,徐浩已在科研路上长跑多年。科研于他,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信念。

“异想天开”的技术员

2005年,本科毕业的徐浩还是一名北漂,在国内的生物公司工作了两年。直到有一天,他听同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科研氛围,找到了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状态。

也是在同一年,邵峰博士刚刚回国加入NIBS,义无反顾投入了这片未知的科研热土。NIBS有20多位独立研究员,而在机缘巧合之下,徐浩第一个打电话给了邵峰博士。

电话里,徐浩得到了邵峰实验室的面试机会。面试过程很顺利,他很快拿到了一份技术员的offer。三个月后,徐浩不满足于科研中的重复工作,提出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课题,而他的“痴心妄想”竟然得到了邵峰研究员的大力支持。“Empower young people(赋予年轻人能量)”是NIBS的文化,也成为了如今徐浩课题组的宗旨。

幸运的是,借助细胞学实验,徐浩的课题很快有了重大突破。与实验室一位博后和一位学生的合作,让他们迅速阐明了志贺氏菌利用自身分泌的效应蛋白(OspF)抑制宿主MAPK炎症通路的机制。不到2年时间,他们便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了实验室的第一篇Science。博士毕业后,徐浩留在实验室继续开展博士后工作,在先天免疫领域里深耕,他的工作陆续登上了PNAS,Nature,Cell Host & Microbe 等杂志。

手握多篇顶刊一作,博后出站的徐浩面临科研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思前想后,他决定加入在免疫研究领域享誉盛名的Dan Littman实验室,开启第二个博后研究。“我认为那时的自己还不够独立,我希望能够把我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扩大到更大的量级,从先天免疫向后天免疫领域扩展。”学海无涯,从加入邵峰实验室的那一刻开始,徐浩已然踏上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

不断归零的博士后

Dan Littman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不容易,对科研的热爱让徐浩坚持了下来。“生物是实验科学,注定了需要不断地尝试。大家常说,生化实验大约90%是失败的,而剩下的10%大部分也只能告诉你这些方法是行不通的。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还能不能再多想一个方法?无论结果如何,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这个过程也非常愉悦,因为你在尝试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发现,你都是这世上第一个发现它的人。”说到这里,徐浩神采奕奕,“其实,所有的沮丧都来源于没有看清问题的愤怒,因为该做到的事情没有做到。我克服沮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尝试突破眼前的迷雾,但是在彻底迷路之前,要学会走回原点,重新开始。”

在Dan Littman实验室,徐浩主要聚焦于获得性免疫中T细胞的发育及分化。其部分工作揭示TGF-β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rkadia特异性地调控了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而不是辅助性T细胞17的分化,虽然二者都分化都需要上游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JEM,2021)。同时他在自然型调节性T细胞和肠道微生物菌群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现。

在深圳湾传递科研薪火

回国后,徐浩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粤港澳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担任特聘研究员,独立组建团队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成因以及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体组织而引起的病变,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其常常表现为过度的有害的炎症反应。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使用广谱的免疫抑制剂降低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恶化。然而,在生物个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清除自体有害物质和恶化细胞的过程中,免疫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抑制免疫系统常常会伴随着感染和肿瘤发生的风险。

调节性T细胞则有更多的优点,它不仅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并且利用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选择性地抑制特定器官的免疫反应,会是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徐浩说:“我希望通过建立并利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进一步理解在不同病理条件下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和功能,从而为它介导的免疫疗法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在深圳湾实验室,为了提高组员的科研水平,徐浩与其他PI合作发起了一系列Journal Club的活动。他们每周都会挑出一些经典的论文,由简入繁,带领课题组成员一起阅读和分享,汲取其中的知识,发掘其中的不足。得益于自己科研路上的引导者,他希望未来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生力军,让课题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科研”,以及“如何做出好的科研”。“我希望他们把自己都当做学生,而不是技术员。技术员每天只做重复的事情,没有变化,一旦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原有的路径方法会被快速淘汰。我非常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不断开拓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谈及研究目标,徐浩表示:“不一定要每年发多少篇文章,但一定要把重要的感兴趣的课题做正确。要迎难而上,做出原创性的发现。”作为实验室的短期目标,他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研究角度,解析一些悬而未决的某些调节性T细胞发育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一支小而强悍的队伍,为远期目标建立初步的实验体系。谈到远期目标,他说道:“我希望能够利用我建立的体系做出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探索利用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疗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方法,寻找一些临床转化的机会。”

“我始终记得导师对我说的那句话——要做卓越的科研。”新时代下,徐浩继续坚持做原创性的科研,接过科研火炬并传递给更多的实验室成员,不断薪火相承。他的科研马拉松,未完待续。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桂桐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实习记者 谭苏昕 通讯员 王筝 鲍文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