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答中国式现代化?
这是中国新的中心任务,也是地方发展的核心命题。哪一个地区能够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谁就能率先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40多年前,珠三角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率先起跑,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先河。时至今日,已经“家大业大”的珠三角,如何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课题,珠三角既要客观认识自身优势,也要对标先进、攻坚克难,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
1800万人为何而来?
2022年11月1日上午,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为何选择去深圳?颜宁给出的理由是:“深圳年轻朝气蓬勃,有无限可能。”随着珠三角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将吸引更多人才,成就更多创新高地,让更多的梦想落地生根。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2到2021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从6078.26万人增长至7860.6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十九分之一。在2012年—2021年,就有1800万人做了与颜宁相同的选择,来到珠三角学习、工作、生活。
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城市群,人口都是十分重要的。珠三角十年间GDP总量从4.81万亿元迈向10.06万亿元,这1800万新增人口功不可没。
事实证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城市能够有所作为。十年间,广州新增597.17万人,深圳新增了572.31万人,合计吸引上千万人,等同新增了一座超级城市。
是什么吸引了近1800万人十年间竞相奔赴珠三角?青年的声音是风向标。
由南都民调中心2022年发布的一份《内地青年大湾区发展意愿与大湾区吸引力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会考虑来大湾区发展。受访者想来大湾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型企业多、发展空间大、就业机会多。
大家都想来的地方,自然会更有吸引力。智联招聘携手“泽平宏观”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深圳(第3)、广州(第4)、佛山(第14)、东莞(第16)、珠海(第26)、中山(第30)等位居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十四亿人口的现代化,难度前所未有。但在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则有可能率先实现目标。仅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条件看,珠三角就已具备先天优势。
更多的企业主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机会,也让更多的“珠三角新一代”在这里出生、学习、成长。如今在深圳,已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766所,在校生256.2万人,教职工25.2万人,这三项数据相比十年前,分别增长49.03%、68.73%、91.76%,昭示着珠三角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潜力。
先富如何带动后富?
2022年12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举行,这也是大湾区首次召开的全球性招商大会。大会达成合作项目853个、投资总额达2.5万亿元。数字背后,彰显的是大湾区做大蛋糕的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于珠三角来说,即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看,珠三角不少城市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珠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729.7元。广州、深圳领跑,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紧随其后,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富裕地区。
但即便珠三角名声在外,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内部,一直有着矛盾的“穷广东”和“富广东”。“穷广东”指的是粤东粤西粤北,“富广东”则是珠三角。
对于“富广东”珠三角来说,落实先富带后富,既是高质量发展中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珠三角城市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产业有序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助力广东如期完成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脱贫任务。
作为我国首个GDP超过3万亿的经济特区,深圳还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先后与全国118个县(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30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1268亿元,选派干部人才8500余人,实施项目超5万个,推动42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34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以广州、深圳为主导,其它珠三角城市组成的帮扶大军,已经成为广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帮助当地29个贫困县摘帽、64.4万贫困人口脱贫。在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协助桂川黔滇四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连续4年考核获得“好”的等次。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珠三角接下来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做大蛋糕的能力,还要在乡村振兴、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分蛋糕”领域,继续加大投入,贡献更多珠三角力量。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协调?
2022年8月,贵州“村BA”篮球赛火爆全网,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在东莞,“村BA”同样火爆,相同场景几乎每天上演。每当夜幕降临,各村(社区)篮球场格外热闹。数据显示,东莞现有篮球场地设施6664个,可以说是“村村有篮球场,镇镇有篮球馆”。
在2022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总经理朱芳雨就表示,东莞有全国最好的篮球群众基础。人人爱篮球、人人打篮球、人人懂篮球。
篮球只是东莞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一个缩影。通过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战略,东莞已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三、全省地级市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珠三角多地启动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市民精神面貌为之一变。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佛山还大力推进博物馆、文化馆、艺术中心、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各个角落。当前,佛山正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让粤剧、陶瓷、功夫、龙狮、美食等文化品牌更加光彩耀眼。
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支点。近日,已经坐拥1315个图书馆的广州,提出全面建成“图书馆之城”“智慧图书馆之城”和“阅读之城”,到2026年,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3000座的目标,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惠州通过打造365天对市民开放、设免打扰静音舱的“惠享书房”,打破市民公共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市民广泛好评,成为惠州提升“惠民之州”幸福指数的生动缩影。
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珠三角城市善于推动丰富的文艺活动,走进寻常百姓家。
珠海艺术节、珠澳交流展演、市民免费观演、惠民艺术演出……正成为珠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家住香洲区的张女士表示,“现在各种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从画展到舞台剧,到音乐表演,在家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聚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课题,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珠三角可以给出更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答案。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一株榕树便天堂”,说的是江门新会天马河河心沙洲上的小鸟天堂。其主体是一棵长于明末清初的水榕树,其树枝须根及地,覆盖面积1.3万平方米。
1933年初夏,巴金南下邂逅这一百年古榕以及栖居其中的万千飞鸟,为此写下名篇《鸟的天堂》,成为珠三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名片。
长期以来,小鸟天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如今这里已成为华南最大的鹭鸟孵化基地之一。每年从这里孵化的鹭鸟达3万多只。“这里常见鸟类有夜鹭、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池鹭、苍鹭、牛背鹭……”说起小鸟天堂的鸟儿,护鸟队成员陈兆满如数家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小鸟天堂”让人看到了珠三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作为中国最有希望最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区,珠三角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珠三角水网密布。佛山依水而兴,3206条河涌纵横交织。2021年12月,佛山提出“全流域治理、强统筹推进、大兵团作战、分层次实施”治水原则。经过一年整治,水质明显改善,黑臭水体逐步消除,国考、省考断面也全部达标。
“如今我家门口臭河涌不仅变清了,还变成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累计超百万人次。”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村民刘叔说。
据广东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广东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珠三角率先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道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途径贺江碧道画廊,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穿过一片片农田继续前行四五公里,一条沥青路从不远处郁郁葱葱中延伸到脚下。举头望去,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近在眼前。
近年来,肇庆封开县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县域全域旅游格局。仅国庆黄金周试营业期间,康养基地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珠三角就是要走出一条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坚信,珠三角这片承载改革开放传奇的热土,仍有实力、有决心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份时代新考卷上,开创新的辉煌, 续写新的传奇。
你看,一份正在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珠三角答卷,已经在路上。
(原标题《新局·十评 | 珠三角:如何率先作答中国式现代化》)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周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