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城市什么样?中国城市论坛(2022)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12-30 20:25

12月25日,以“‘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论坛(2022)在线上成功举办,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城市绿色转型的模式与路径,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参考、贡献智慧。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论坛设置开幕式、主旨演讲及十个并行主题平行论坛,近400名人员在线参会。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教授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城市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就必须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引领,特别要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情出发,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载体作用,重点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大理论命题开展研讨交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研究“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他还表示,要以“双碳”目标要求为动力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要立足城市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注重分类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城市碳达峰行动。要以幸福美好生活为目标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使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教授则认为,降碳是关键、核心,只有降碳才可以减污,降碳也必然推动经济增长。中国风、光、水的产能和产量是世界上的巨无霸。减碳、降碳并不是刚性约束,而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他认为应坚定不移地实现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转轨发展,风光可再生能源可以使能源安全有保障,不能一味依靠石油和天然气。此外,他总结认为,城市发展有四个方向:规模扩张型发展、饱和型城市化更新、规模收缩型发展和乡村就地城市化。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还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变化人类驱动力分析框架——生态文明科学框架。根据他构建的IPADMET模型,控制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人口和经济增长。他指出,我国各地区禀赋差别之大世上少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各个地区也必然有结合自身区情的特点,因而IPADMET模型对我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指出,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提高0.83%,城镇化增速已经明显减缓,这也表明长达20多年的城镇化超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他认为城镇化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格局。要把握住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同时,他还强调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三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要加快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坚持城乡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实行城乡空间的双重管控以及统筹协调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毛其智教授则认为,在线化、智能化、个性化、小型化、居家化、共享化、社区化将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他提出,未来的城市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具有宜居性,老百姓要有幸福感。二是要有韧性,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三是权利的公平性。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四是低碳,过去叫做节能减排,现在是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未来城市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也指出,我国的城镇化需要回到发展初心: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福祉,GDP只是手段。总的来说,我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有了大规模城镇化现象,现在面临文明形态转变,从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不能按照过去的概念重新线性地去推导未来的城镇化模式,可能要进行重新定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指出,全球碳排放总量在增加,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受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难度大的影响,我国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城市群,约占72%,因而也是碳中和的责任区。他建议,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实现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实现城市群低碳能源建设一体化;建设碳交易市场,实现城市群碳交易市场一体化;开展碳中和型城市群建设点,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等。

推进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演讲的主题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他详细分析我国目前城市高质量发展所处的现状水平,并将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概括为六个“打造”和两个“保障”,分别是打造宜居城市、打造韧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打造着眼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更为长远的一些目标追求、打造绿色城市、打造人文城市、保障城市治理水平、保障投融资需求,并对各个方向如何采取行动分别做了全面阐释,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领域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也指出,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质量是重点。他认为,要深刻理解新时期中央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全面与协调、补短板、提品质。注重全龄友好新要求,做到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友好,在各类设施的系统完善上发力。其次是要认识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要求,2035年前后是关键时期:城镇人口峰值与碳排放峰值“两峰叠加”。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城市更新亟需形成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有机更新,可以避免高碳“锁定”效应。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同时还要注重存量更新,不大拆大建,防止排碳过多。

(原标题《未来中国城市什么样?中国城市论坛(2022)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